主席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我们通常对“革命”的认识,就像这句话提到的那样,大多是关于政治斗争和王朝更替。
革命泛指重大的革新,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任何领域都可能发生重大革新,所以“革命”的适用场景是远远超过政治范畴的,比如在经济领域就有。
经济领域的革命很少涉及权力斗争,表面上也不血腥残忍,但是总会围绕“利益”这个成年人世界的本质展开,因此也有残酷的一面。
一个国家的产业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发生在工业领域的重大变革。
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工业的状态并不是农业,而是非常初级弱小的工业,也就是传统手工业,是那种毫无机械参与的原始工业。
(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器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具体一点说是在西欧,具体到一个国家的话,最典型的是英国。
如今的英国因为脱欧和新冠肺炎大伤了元气,但它本质上是个毫无水分的发达国家,发达到农业和工业几乎成了非主流行业,金融、保险、旅游、零售和商业服务占了它四分之三的收入,可以说相当优秀了。
如果把1730年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份,那么在那之前英国也是个农业国家,而且还是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和其他大地主们控制着土地,地被租给农民耕种和放牧,那时候伦敦也不过是个20万人口的镇子。
好好的田园生活不过,怎么就闹上工业革命了呢?诱导工业革命爆发的当然不是农业的繁荣,而是不断繁荣的商业和与之配套的制造业。
做生意让人变富,变富使人生活品质提高,尝到甜头的富人还想更富,羡慕富人生活的人也想成为富人,商业就在欲望的支配下不断繁荣,这种风气从意大利到荷兰,从荷兰到英国,形成了逐利的风气。
追求利益听着不高尚,但是能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这个就是所谓的劳动积极性。
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资本家们勤快地下乡收羊毛收毛线倒腾布料,后来觉得这样太辛苦,干脆把手工业者集中到自己的场地统一劳动,慢慢就演变成了大型的棉纺织厂,这样一整利润果然高了很多。
(1902年的英国遍地工厂)资本家们搞定了生产端,不久又盯上了原材料那头儿。
大概在十五世纪前后,资本家们和手里有地的贵族合起伙来,把租给农民的地强制收回,连同一些无人耕种的荒地一起,圈出了一个个巨大无比的农场,专门用来养羊薅羊毛,那些没地可种的农民,就逼着他们做厂弟厂妹。
{!-- PGC_COLUMN --}到此为止,英国的棉纺织业从原料到生产全部搞定。
假如英国人仅仅是在本国或者欧洲国家做生意,那他们的劳动积极性迟早会因为供大于求和激烈竞争而遭受打击,并最终走向衰落和凋敝,不过英国人却幸运地避开了这一点,因为它的位置好。
地理位置就像一个人的出身一样,好的出身意味着很高的人生起点。
英国待在大西洋上,各个方向都是出海口,当新航线被发现以后,欧洲人一窝蜂地开船到海外找机会,英国人也就趁着位置方便大搞航运业,这个就是大航海时代,一个允许到其它各大洲抢占土地奴役当地人的时代。
那之后英国人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活动,而且这种殖民还有国家的支持,国王一个章盖下去就是一个合法的许可证,手持证件的资本家带着物资和人马开着船外出找地创业,在亚洲的东印度公司和美洲的哈德逊公司是非常典型的两家殖民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占了殖民地以后,英国人残酷地消灭当地人,尤其是那些不欢迎他们的人,没了反对者以后在那里搞一些掠夺式的贸易,比如强制出售羊毛制品,比如强迫印度人种鸦片然后卖到其他国家牟利,再比如低价收购土特产高价卖到其他国家。
这种生意做久了,资本家们就越来越有钱了。
资本家们越来越富越来越有影响力,慢慢觉得英国王室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于是他们发起了政治革命夺取权力,最后和王室妥协并首创了君主立宪制。
这种资产阶级控制下的权力阶层,必然是非常重视商业,重商主义在那时候意味着重视贸易,因为贸易扩大可以增加国家财富,这就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
从原材料最后变成一个摆到柜台的成品,中间经历了很多流程,也经历了很多人,这一切构成了这个商品的产业链。
商品越多产业链就越复杂,复杂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想致富,于是各种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东西都会被提倡和鼓励,驱动力来自大家对金钱的贪欲,也来自底层生存的需要。
殖民的市场太大,资本家的欲望沟壑难平,布料供不应求,促使织布机不断被改进产量越来越高。
织布的原料是纱线,而这种原料一直依赖小作坊和个体户的手工劳作,产量低一直供不应求。
1764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意外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速度。
有人说“珍妮”是他老婆也有人说“珍妮”是他女儿,但是哈格里夫斯的老婆和女儿都不叫“珍妮”。
(瓦特改良过的蒸汽机)在瓦特之前有人已经发明了蒸汽机,只是效率低功耗高很不好用。
1785年瓦特帮人维修蒸汽机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和思考,并成功地改良了蒸汽机,从此这东西就被用到了煤矿、轮船和其他各种工厂里,欧洲从此进入到蒸汽机时代。
当蒸汽机被装到船上以后,远洋轮船的水手们就不再靠力气和天气吃饭了,待在大西洋里有海洋之利的英国更快地发挥了这种好处。
英国人开出去的船不但有货轮还有军舰,大大提高了殖民的效率。
殖民地越来越多,市场就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大,对商品的需求量就更大,英国的强制生产和强制贸易继续繁荣,很快变成了世界第一强国,当它1922年在1战中干翻了德国,控制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地球的24.7%,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工业领域的革命和政治领域的不一样,政治领域的只要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完成,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通常以一个政权的崩溃为目标。
但是工业领域的革命是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开始到结束大概用了130年时间,在英国的持续时间不到100年,这场革命在当时的外部表现不会特别明显,因为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体现出的整体变化。
184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被认为是英国结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也是我国近代史开始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中英之间爆发了鸦片战争。
英国人强卖鸦片而我们不乐意,两国之间就因为贸易冲突引发了战争。
战争期间英国伤亡五百多人,大清朝伤亡人数两万两千多,是英国的43倍。
(反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油画)要是从国家各项数据挨个对比,我国当时并不比英国人差多少,但是最致命的差距就是工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当时的清朝还是封建君主统治下的农业社会,工业依然停留在手工业的程度,军队还在大量使用冷兵器,跟英国相差了整整一个工业革命的时间,也就是至少100年时间。
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在世界上还是个不错的存在,国家大而且还有钱,至少皇帝们这样认为。
鸦片战争以后虚弱的实力被彻底曝光,英国人既拿地又拿钱还控制了各地的海关方便它卖东西,好处捞到手软。
其他欧洲列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过来签协议,被他们划为租界的土地越来越多,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这种动荡屈辱的日子过了16年,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断断续续持续到1860年,虽然正面战场是英法联军在动手,美国和俄国却以调停人的身份暗中参与,事后一起签协议分赃。
华工远赴英法等国干苦力是这次战争后开始的,俄国占领我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这时候动的手。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姗姗来迟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曾经骄傲的帝国统治者意识到了差距,开始主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机器、武器和科技,试图拉近和西方的差距,挽救自己风雨飘摇的政权。
洋务运动是我国工业化的开始,这个开始不是商业繁荣引发的内部变革,而是被外敌打怕了之后被迫进行的改革。
(中英签署南京条约)洋务运动是一场技术的追赶,虽然有进步但是远远追不上列强的脚步,引进和摸索了30年,终究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败给了日本,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甲午海战失败后过了8年,清政府破产关门,我国接下来进入了长达37年的政治动荡期:北洋、民国、抗战、内战等轮番上演,工业化的进展步履维艰。
建国以后我们的工业化在苏联的帮助下重启,发展到改革开放的时候不断地引入外资和技术,工业化的速度开始迅速发展,到了2010年前后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现在2020年就更完善了。
现在我们手机可以造、电脑可以造、高铁可以造、飞机可以造、火箭也可以造,工业化水平已经比较完善。
和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相比,差距依然不小,比如英国制造的大客机引擎,这就是个很难追赶的目标。
工业化是个没有尽头和终点的目标,谁做得好做得快,谁就有能力站在第一梯队,避免那些被人收割和欺负的历史重演。
参考资料:庄解忧.世界上第 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网络百科词条: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英国其他书籍和网络资料说明:此文档随课程赠送,仅供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