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视觉中国2022年,国际局势多变,美联储加息持续,全球股市哀嚎,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新股募资额爆降九成,港股IPO募资额骤降七成,纳斯达克指数全球表现最差,年内累计下跌33.1%,香港恒生指数全年累计下跌15.5%。
转机在年末出现,11月、12月,市场信心回升,港股迎来强劲反弹,恒指在两个月里累计涨幅达34.7%,从而带动全年跌幅收窄。
目前,港股整体仍在历史较低估值水准。
为了让上市公司、投资者更加了解港股市,日前,由沙利文捷利(深圳)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捷利交易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有限公司、头豹国际有限公司、 路演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投资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钛媒体共同出品的《2022年香港IPO市场及二级市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
白皮书全方位回顾了2022年港股IPO市场的表现,将IPO按行业、地域、月份做了分类对比,并梳理分析了发行前、中、后期数据。
针对2022年港股二级市场已上市公司,白皮书从成交数据、回购数据等多个维度描摹了整个市场的交易走势。
展望2023年,白皮书指出,香港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新经济及生物科技上市中心,目前还处于股市估值历史低位,这带来了绝好的抄底机会,而随着国内经济复苏、美元流动性增强,以及互联互通股票标范围的扩大,港股市场未来可期。
此外,白皮书还发布了2022年港股新股中介榜单、2022年港股新股上市公司榜单、2022年港股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榜单三大榜单。
结合过往一年的各项市场数据,白皮书对港股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钛媒体APP将对本次发布的白皮书展开深入解读。
2022港股IPO市场下半年新股活跃,中概股回归潮继续2022年,全球新股市场低迷,港美A三地共有836家新股上市,其中美股IPO募资总额同比下降约90%,香港新股市场同样疲软,累计募资总额1045.7亿港元,同比下降68%。
不过区分来看,港股市场上半年仅27只新股,下半年新股活跃度开始上升,多达63只新股,仅12月就有21只新股上市,这带动了全年IPO上市宗数仅同比下降8%。
募资总额降幅远大于上市宗数降幅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港股市场缺乏大型IPO。
2022年,香港股市共有90只新股,75宗来自IPO上市,另有5家为SPAC上市,9家介绍上市,1家GEM转主板。
2022年,港股新股市场有三大特点:第一,中概股回归潮继续,年内有11只新股为中概股回归港股上市;第二,来自医疗保健行业新股数量最多,达到23只;第三,上市新股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数量最多。
发行前无奈折价、发行中认购难足额、发行后不温不火就港股新股发行前数据来看,因为市场低迷,越来越多的公司只能无奈选择折价发行,2022年这一比例为25.53%。
在这一年,新股上市“流行”多次递表,多达21只新股递表3次以上,美皓集团更是递表6次才终获上市。
一般来说,首次递表时间和上市日期相隔越长,上市的成本也会越高。
在75宗IPO上市新股中,中国中免市值最大,为3247亿港元。
2022年,港股IPO新股中市值在100亿港元上方的仅有32家,市值在50亿港元下方的有35家,大小市值IPO新股数据均不及2020年、2021年。
2022年,香港IPO新股全球发行比例平均值为12.49%,同比减少6.21%,新股整体采取缩量发行,这也意味着募集越来越少,除受到二级市场投资情绪变化影响外,还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市值管理密切相关。
新股数量大跌,超大规模和大型新股上市宗数锐减等原因,令港市全年融资额大幅缩减。
对比来看,2020年至2022年,港股募集资金超大规模新股分别有10只、7只、3只。
资本市场并不活跃,这在新股认购上就有所表现。
2022年香港IPO上市新股公开配售平均认购倍数为10.86倍,招股前几天的认购常常难以足额,如阳光保险、零跑汽车、中创新航等近9只新股都未足额,全年超购100倍的仅有数科集团1只新股。
全年认购人次同比大幅减少97%至52.42万人次,其中心泰医疗认购人数最少,仅录得668人认购。
券商方面,2022年共20家券商提供了新股认购孖展,富途证券放出孖展最多,共56.35亿港元,前四大孖展券商还有辉立证券、华盛证券、招银国际。
在新股发行越来越艰难的时期,基石投资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2022年,有51只港股新股有基石参与,占比高达68%,基石累计投资金额近370亿港元,同比下滑54.31%。
回顾过去,2018年至2022年,公司上市数逐年下滑,但拥有基石的公司数未随新上市公司数的下滑而下滑。
到了发行后阶段,按行业划分,20个行业中暗盘上涨行业、下跌行业各有10个,食品饮料、影视传媒及建筑平均涨幅居于前三;首日平均上涨的行业有7个,下跌的8个,原材料、影视传媒及医疗保健平均涨幅居于前三。
综合来看,影视传媒行业发行后表现较为稳定。
延长时间,截至2022年末,75家IPO新股中,依旧保持上涨的有22家,下跌51家,润歌互动、中国石墨、飞天云动为累计涨幅前三的公司,多想云、润万德-B、快狗打车为累计跌幅前三的公司。
根据上涨时间分布,多数上涨的公司在下半年上市,这也在侧面反映2022年上半年新股市场表现较差,而下半年开始好转。
中金公司引领保荐业务,沙利文行业顾问占有率第一各类中介机构在IPO中举足轻重,包括为新申请人筹备上市事宜的保荐人、稳定新股上市后股价的稳价人、帮助发行人发行股票的承销商、负责审核公司的财务记录和状况的核数师、为企业提供尽职调查等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以及行业顾问。
2022年,有35家券商作为首席保荐机构参与到75家港股IPO新上市公司的保荐工作,其中,中金公司参与IPO数量达30家,排名第一,项目参与率40%,其次是参与了10家IPO的摩根士丹利,项目参与率降至13.3%。
近年来,摩根士丹利曾与中金公司并驾齐驱,近年来,中金公司已经独占鳌头。
过去一年,30家券商作为稳价人参与港股新股上市公司的发行,中金公司参与14宗,摩根士丹利参与9宗;110家券商作为承销商参与港股新股上市公司的发行,富途证券最多,为39宗IPO承销,中金次之,为33宗IPO承销;8家会计事务所为港股IPO新上市公司提供审计业务,罗兵咸永道以28宗位居第一,安永以24家位居第二;86家律师事务所为港股IPO新上市公司提供法律服务,万普达、竞天公诚均服务17家,通商服务13家;7家行业顾问所为港股新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最多的是弗若斯特沙利文,参与了48家公司的发行,市场占有率高达64%。
2022港股二级市场年末两月迎来反弹,带动市场全年跌幅收窄香港恒生指数在2022开年后就连续下跌,在10月底曾跌破15000点,创2009年以来新低,但11月开始港股市场迎来转变,带动全年跌幅大幅收窄。
截至2022年末,港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597家,同比增加了25家,主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257家,创业板(GEM)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40家。
上市公司总市值从1997年的3万亿港元增至2022年末的49.8万亿港元。
恒指年底收于19781.41点,前10个月遭遇重挫,11月、12月累计涨幅34.7%。
虽经历两个月的反弹,但恒指全年仍累计下跌15.5%,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总市值的增长。
此外,恒生国企、恒生科技、红筹指数及恒生综指2022年分别累计下跌18.6%、27.2%、5.2%及18%。
不过放眼全球来看,港股市场并非“孤独下坠”。
2022年,在内地市场,创业板指表示全球倒数,累计跌幅29.4%,上证指数、深圳成指分别下跌15.1%、25.9%;在美国市场,纳斯达克指数表现全球最差,累计下跌33.1%,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分别累计下跌8.8%、19.4%。
全球主要证券市场中,仅印度、新加坡及英国市场取得正涨幅。
从港股市值出发,前五百大公司涵盖了90%以上的市值,年末市值超过1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共有8家,分别为腾讯、阿里巴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美团、友邦保险。
100亿港元市值一下的上市公司共有2140家。
比之过去20年,当前的港股市场变化巨大,曾经,金融股和地产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科技公司的涌入,科技股已经逐渐成为港股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内地上市公司数量为1112家,占港股总数的42.8%,占港股总市值的比例达到75.3%,其中广东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达245家。
分行业来看,2022年能源业和电讯业分别累计上涨17.3%、6.9%,除此之外,港股普遍下跌,工业录得跌幅最大,达到37.9%,而资讯科技、地产建筑业以及医疗保健业已经连续两年表现不佳,是港股历史性回撤的“主要受损者”。
日成交数据列历史第三高,流动性问题刺痛小市值公司在2022年的246个港股交易日中,累计成交金额为28万亿港元,成交金额最多的行业主要包括资讯科技业、可选消费业及金融业。
2022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额为1138.9亿元,相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位列历史第三高水平。
对港股市场来说,老生常谈的流动性问题在2022年再次刺痛市场,8月、9月是最“黑暗”的两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额分别为922亿港元、928亿港元,下降显著。
在此情况之下,市场交易会更加集中在大型股票上,直接导致恒指成份意外的其他中小企业流动性紧缺情况加剧,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活动。
2022年全年累计成交额小于10亿港元的公司达1891亿元,不足1亿港元的有1337家,也就是说有超过7成的上市公司年成交额小于10亿港元,半数以上年成交额小于1亿港元。
可喜的是,将时间线拉长,2008年至今,港股的日均成交及总成交呈上升趋势,2021年7月27日创新高达到3600亿港元。
这得益于沪港通、深港通接连开通,互联互通为市场引来了“活水”,港股通8年累计成交额超30万亿港元。
此外,港交所在持续改良上市规则,A股也在发布期货指数。
在港股市场,存仓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股东为出售做准备,一般而言,上市的新股存仓占比较大。
2022年上市的新股中,艾美疫苗、洪九果品、阳光保险、上美股份等公司全年累计存仓占比均超90%,其中阳光保险存仓次数达11次;非2022年上市的新股中,复兴旅游文化、雍禾医疗、圣诺医药-B等公司累计存仓占比均超60%,其中圣诺医药-B发生存仓19次。
相关公司在出现较大股数的存仓之后,容易出现股价异常波动。
对于超大市值公司而言,虽然存仓比例不高,但所涉股份市值不小,即便只有个位数存仓占比,也有可能对公司股价形成较大的压力。
存仓数据之外,转仓数据也是跟踪上市公司股东的重要数据。
2022你那港股上市公司共发生1988次存仓记录和3875次转仓记录,市值大于50亿亿港元的上市公司中,思派健康共发生40次转仓,次数最多。
前述数据之外,沽空交易是港股市场流动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