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全球和我国多地。
我国自8月24日起高温逐步缓解,预计高温31日结束。
回顾此轮高温天气,它为何如此凶猛?至今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中国气象报推出“透视极端高温”特别策划,全面剖析此次高温过程。
看形势:见证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8月23日,旷日持久的高温包围圈终于开始逐渐缩小,强度逐渐减弱。
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31日,南方大范围高强度“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过程结束。
站在终点前,回顾这次自6月中旬发端的高温天气过程,大范围热浪渐成排山倒海之势,一拨广于一拨,一拨强于一拨。
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
此后,高温步入“最后的疯狂”。
随着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的名号彻底“坐实”,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见证历史:以最强高温之名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显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6月13日至8月28日,国、省共发布高温红色预警7555条,是去年的18.8倍,较历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增加11.6倍,省级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较历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增加4.9倍。
该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陈峪表示,此次过程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
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图(6月1日-8月15日)这次高温有多强,很多人已有太多的亲身体会,看过太多惊人的数据。
但仍有一些特点,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是高温的广泛与极端。
寻找一片避暑清净地,正变得越来越难,高温热浪已对中国大部分区域造成影响。
截至8月28日,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40℃以上高温,36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
长期垄断我国极端高温排行榜榜首的新疆吐鲁番也遭遇挑战——首次在吐鲁番以外地区测得45℃高温。
其次,想在“一早一晚”觅得几分清凉,逐渐成为奢望。
高温成为昼夜不休的“劳模”,呈现“白+黑”复合型高温特点。
在重庆沙坪坝,8月19日早晨测得的全天最低气温达34.9℃,一天24小时里只有3分钟不属于高温范畴。
最后,当高温持续日久,长期影响逐渐浮出水面,旱情开始露头。
重庆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董新宁表示,以湿热著称的重庆,“湿气”已被打败,最近一个月以干热为主。
8月18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预警,“汛期反枯”成为今年盛夏河流新的关键词。
在长江流域,多处水位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多个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入枯”;下游的上海,长江口出现罕见夏季咸潮。
而高温干旱带来的更多连锁反应——用电需求激增、水电产能下降、农业生产受阻等,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2022年8月25日江西省国家站、区域站15时气温当然,经受高温“烤”验的远不止我国,而是整个北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气候类型的国家,都在高温下“挣扎”。
号称拥有地球上“最凉爽的夏季”的英国在7月19日首次测得40℃以上高温。
欧洲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世纪性干旱,高温热浪引发肆虐的野火。
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格陵兰冰盖融化几乎“不可逆转”。
北美洲北部针叶林带出现大量的火灾和虫灾。
就连寒冷的北极圈,也逃不开高温影响,气温一度飙升至32.5℃。
高温何来:高压“火炉”加热不止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高温热浪,原因到底是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认为,极端高温成因有三个层次,共同造就了一个不停加热的“火炉”,烘烤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造就了高温的基础条件,让整个北半球的高压连成一体,成为给地表不断加热的直接“火力”;“拉尼娜”事件推波助澜,推动高压越来越强,不断为火炉输送“燃料”,让高温“更上一层楼”;全球变暖的影响,虽不易察觉却更加致命和长久——它相当于在火炉旁“扇风”,风助火势,让火越燃越旺。
大气环流异常,就是大气在不同季节进程、地域空间运行的环流形势与常年气候平均态的偏离超过阈值。
今年夏天,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呈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状态。
这种暖性高压是高温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