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南沙体育馆今天活动(4月10日南沙体育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7   来源:风电网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91
核心提示:9月16日,“山竹”来临,广州南沙体育馆内,三位农民工正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 广州市南沙体育馆内,农民工临时避难9月16日,广州市南沙体育馆内,千余名农民工临时避难 新京报记者 周小琪 摄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也是全广州受“山竹”影响最早、最严重的区域。9月15日起,占地17531平米的南沙体育馆,成了千余名农民工的临时避难所。今日13时许,南沙已出现11级大风。几名农民工负着手,面带愁容,站在玻璃门边。门外风雨正盛,树弯得直不起身来,折断的枝干和零散的树叶落满一地,又被风卷起。雨点大而密集,斜打在玻璃门

   

9月16日,“山竹”来临,广州南沙体育馆内,三位农民工正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 广州市南沙体育馆内,农民工临时避难9月16日,广州市南沙体育馆内,千余名农民工临时避难 新京报记者 周小琪 摄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也是全广州受“山竹”影响最早、最严重的区域。
9月15日起,占地17531平米的南沙体育馆,成了千余名农民工的临时避难所。
今日13时许,南沙已出现11级大风。
几名农民工负着手,面带愁容,站在玻璃门边。
门外风雨正盛,树弯得直不起身来,折断的枝干和零散的树叶落满一地,又被风卷起。
雨点大而密集,斜打在玻璃门上,沙沙作响。
场馆内不让抽烟,烟民们只好聚集到男厕所,烟一阵阵地往里飘。
进门是少儿馆,风能贯进来,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靠墙半躺着玩手机。
他们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画,画上的向日葵和玫瑰骄傲地开着。
场馆内,篮球场的位置密密麻麻铺着几百张凉席,几乎无处下脚。
此外,最拥挤的地方是饮水机和充电处。
人们拿着杯装泡面、水壶,挤在五台饮水机前,等着补充能量。
充电处也站满了人,数十个充电宝、手机和数据线缠绕在一起。
手机成了人们普遍的消遣,除了王小云。
王小云认真地绣着十字绣,上面写着“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四周嵌了粉的、蓝的、黄的牡丹花。
今年4月,年近30的王小云和老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高铁,从贵州老家来广东打工,干的是墙面挂网的活儿。
这是她头一次碰上台风,也是头一回来体育馆避难。
昨天傍晚刚下班,公司的大巴就把她和同事拉了过来,她没来得及收拾行李,只带了这幅十字绣。
晚上睡觉时,只能用方便面纸箱勉强垫一垫。
同样来自贵州的建筑工田世强已经在广东生活了十几年,有着丰富的“避难”经验。
一听说“山竹”要来时,他就卷好了铺盖,时刻准备着。
“住这里总比住板房好,公司也提供了食物,不用担心”。
50岁的瓦工黄荣和两个朋友磕着瓜子,他们仨人年龄相仿,都是江苏泰州人,去年一起来广东,“攒钱给孩子买房”。
在江苏,台风司空见惯,但这次山竹来袭,他们都觉得“有点可怕”。
但这也是他们难得的休息机会。
一年到头,只要不碰上极端天气,他们几乎没有假期。
昨天下午,他们仨背着凉席、被窝,路上买了一大包白瓜子,直接从几公里外的工地走了过来。
晚上,仨人的孩子都打来了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提到孩子,他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停工几天,少挣几百块,也觉得开心”。
新京报特派广州记者 周小琪 摄影报道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