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端落藉图》。
愙鼎。
展览对中国历史上各类型的纸进行集中展示。
刘浏 摄展览现场展示南博顶尖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
刘浏 摄昨天下午,南京博物馆在特展馆一楼推出特展“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用161件文物,展示中国悠久的纸文化历史,讲述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数字化”、“无纸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回看这些形形色色、陪伴中国人已两千年的纸张,您能感受,“纸”绝不只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艺术。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文物看点有纸之前,在甲骨、青铜、丝绸上写字记录、传播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要,在纸张出现之前,甲骨、青铜、丝帛都被中国人拿来写字。
在本次展出的文物中,一件西周时代的愙(kè)鼎,堪称重量级。
策展人介绍,这件愙鼎,是南京博物院的一级藏品。
它的口沿部分装饰了一道夔凤纹,口沿下有一圈鸟纹。
鼎的内壁有铭文27字,另有两字合文,共28字。
后人解读为:祝人师眉蠃,王为周客,赐贝五朋,用为宝,器鼎二,簋二,其用享于厥帝考。
此鼎曾为晚清著名政治家、金石学家吴大澂所藏。
吴大澂对愙鼎极为珍视,甚至将自己的斋号命名为“愙斋”。
此外,展览中还有商代的甲骨文、写有《老子》的帛书。
唐伯虎用纸定格一次著名的“维权行动”现场展示文物中,各类纸张令人目不暇接。
从原纸来说,有麻纸、皮纸、竹纸、宣纸;从加工纸来说,则有洒金纸(金银箔、金银屑洒在纸上)、金粟山藏经纸(经涂蜡等,硬度很强)、笺纸(通过多种办法制成五彩纸张)等。
展览中有一幅明代唐寅所作的《李端端落藉图》,画还有他写的一首诗:“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
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
”唐代崔涯是当时著名诗人,作品流传街头巷尾,他曾嘲笑过名妓李端端长得黑,导致她门庭冷落。
画中五人,居中坐着的就是诗人崔涯,左侧手拿白牡丹、肤色较黑的就是李端端,其他是随从侍女。
唐寅画的,是李端端找崔涯评理,要个说法的场景,而四言诗模拟了这一场景的“画外音”:在李端端这儿,能听她弹奏一曲的少得可怜,一般级别的富贵之人来这里都属于穷酸的。
现场展示一度失传的宋代“流沙笺”技艺重现“纸载千秋”展不只有一系列重量级的文物亮相,另一大亮点是现场演示各类关于纸张的印染、纸张文物修复。
例如南博文保所纸张修复室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向观众展示了宋代“流沙纸”的制作过程。
据介绍,此技艺曾一度失传,如今研究人员使其重新问世。
现场,只见墨汁和颜料被滴进特制的“药水”里,漂浮于“水”上,经过毛笔随意轻划,竟幻化成美妙图案,随后一张纸覆上,图案便印上纸张了。
这“药水”中有悬浮剂,在古代可从芦荟、仙人掌、秋葵等植物中获取。
这种技术又被称为“流沙笺”,在宋代用于信笺等各类纸制品的装饰,展示了千年前人们的审美。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博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在纸质文物保护与修缮上,处于目前顶尖水平。
展览现场南博的多台先进的仪器被搬进了展厅,如抽滤瓶、可移动式蒸汽发生器等。
有趣的是,现场还展出了很多药材。
原来,南博的研究人员根据文献中记载的传统中草药在书画装裱中的应用,不断研究其奥妙,并将传统工艺科学化:如黄连、花椒可以防虫蛀,丁香、红花可以驱逐蠹虫,黄柏可以杀虫,木瓜含木瓜酵素可以洗纸张污渍,皂荚、石菖蒲可以洗霉污。
除了“修复”、“治疗”,纸张平日的保存也很重要,展览中介绍了古代和现代的装具。
如古代用木匣、夹板等作为装具,现代装具则用新材料,不含木质素、不含硫磺。
首次使用南博亮出“黑科技”通过手机蓝牙,文物讲解“随身听”适当的讲解,对于观众充分理解文物展览的内容不可或缺。
目前通常采用的是人工讲解或讲解机,但前两者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观众需求。
此次“纸载千秋”,南博首次使用了最近开发的“自动讲解技术”。
使用这个微信自动语音导览系统,只要有智能手机,打开蓝牙功能,进入到南京博物院的官方微信中,选择“看展览”中的“纸载千秋”,然后拿着你的手机,随着脚步移动,该系统会自动为用户定位,并播放面前文物解读的语音。
此次展览,现场布置了几十个可感应播放的点位。
观众使用时,需插上耳机,避免影响他人。
你知道吗纸张真正取代竹简,和南京有莫大关系我们都知道东汉蔡伦在改革造纸技术上取得划时代的成就,但“造纸”不等于“用纸”。
蔡伦之后很长时间内,官方文书仍然在使用竹简。
竹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被纸张所取代,发生在东晋末年的南京。
东晋末年出了个“乱臣贼子”桓玄,他的父亲桓温是“曹操式”的人物。
果不其然,桓玄效法曹丕,废掉了东晋皇帝。
公元404年,他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颁布一系列新政策中,就有“以纸代简”。
他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篡位后仅仅几个月,桓玄就被东晋真正的“终结者”刘裕击败,并在出逃路上遇害,东晋迎来短暂的复辟。
但“以纸代简”这项政策并没有人亡政息。
从此,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
纸不仅在民间流通,而且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正式成为记载信息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