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张夏、陈刚)五. 光伏1.光伏发电成本稳步下降,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升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占 12%,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光电效应,通过将太阳光照射在半导体材料 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虽然中国光伏行业在过去几年里发展迅速,整个板块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光伏产业链景 气度始终维持高位,但是目前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 12%,距离完全替代火电,成为能源结 构中的主力能源品种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光伏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渗透率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光伏发电进入平价时代,竞争力优势凸显。
回溯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欧美双反、“531 新政”和 2019 年国家能源 局的平价上网通知是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以这些事件为结点,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 段:(1)两头在外(2012 年之前):上游原材料依赖进口,下游组件绝大部分都用于出口,内需不足,缺乏核心技术;(2)产业扶持(2013-2018 年):政府陆续推出补贴政策,拉动内需,但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财政补 贴窟窿越来越大、骗补现象盛行等;(3)补贴退坡(2018-2020 年):2018 年“531 新政”降低了光伏的补贴标准,限制了补贴规模,行业装机量出 现间歇性回落,劣质产能被淘汰,加速了平价时代的到来;(4)平价时代(2021 年至今):凭借低成本和规模化创新优势,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侧已经接近平价,部分地区光 伏发电价格已经低于传统电价,竞争力优势不断凸显。
光伏全产业链技术完备,国产化自主程度高。
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完全具备上游高纯度晶硅、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 生产、到光伏电站的建设以及运营的全产业链,并且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我国全面取消行业补贴后,光伏 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且快速地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我国开始以“整县推进”、国企与民企相结合的方式 推广分布式光伏,充分挖掘分布式光伏在节约场地成本和远距离传输成本方面的优势,推动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符合预期,新增和累积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 年,全国新增 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 54.88GW,同比增长 13.9%。
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 308GW,同比增长 21.7%。
全年光 伏发电量为 3259 亿 kWh,同比增长 25.1%,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 4%。
2017 至 2021 年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 机累计容量由 130GW 增长至 308GW,CAGR 为 24.1%。
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电站,累计集中式光伏装机依旧占领市场主导地位。
2021 年,全国新 增集中式光伏装机 25.6GW,分布式光伏装机 29.27GW,分布式光伏装机占全国全部新增光伏装机的 53.34%,历 史上首次突破 50%。
全国累计集中式光伏装机 198.47GW,分布式光伏装机 107.5GW,分布式光伏装机占全国累计 光伏装机的 35.13%。
平准度电成本(LOCE)下降,分布式光伏电站平准度电成本低于光伏地面电站。
2021 年,光伏地面电站在 1800 小时、1500 小时、1200 小时、1000 小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的 LOCE 分别为 0.21、0.25、0.31、0.37 元/kWh,光伏 分布式电站在 1800 小时、1500 小时、1200 小时、1000 小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的 LOCE 分别为 0.19、0.22、0.28、 0.33 元/kWh。
光伏产业降本提效路径主要依靠电价下行和各环节技术变革。
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中 游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以及下游的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产业降本提效路径包括硅料环节的颗粒硅替代多晶硅,硅片 环节的单晶代替多晶以及硅片大尺寸化、薄片化,电池片环节的 N 型电池替代 P 型电池以及组件环节的半片和双面 组件技术。
2.硅料:颗粒硅市占率提升多晶硅产量大幅提升,单位价格下降明显。
硅料环节是指将粗硅通过化学提纯得到多晶硅的过程,多晶硅是太阳能 电池的基础原料,硅料环节的技术创新较为平稳。
2010 年至 2021 年期间,我国多晶硅产量大幅上升,产量从 2010 年的 4.5 万吨增长 11 倍至 2021 年的 50.5 万吨,价格从 2011 年的 730,000 元/吨下降至 2022 年的 209,000 元/吨, 价格下降幅度高达 71%。
电价下降叠加多晶硅提取工艺进步驱动硅料环节降本。
硅料环节的成本由金属硅、电力、人力等成本构成,其中, 电力成本和金属硅成本在各项成本中位居前二,分别占成本的 34.9%和 28%,是硅料环节的主要成本。
基于此,电 力价格的下降和多晶硅提取工艺的进步是硅料环节降本的主要驱动因素。
2.1.降本提效驱动因素:电力成本电力成本下降推动硅料行业降本。
我国光伏电站指导电价的逐年下降,电价由 2011 年的 1 元/kWh 下降至 2020 年的 0.4 元/kWh,下降幅度达 60%,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到西部电费更低的地方(例如新疆等)建厂,硅料行业在 电力成本方面实现了大幅降本。
2.2.降本提效驱动因素:硅烷流化床法生产颗粒硅棒状硅占市场主导地位,颗粒硅市占率逐步上上。
目前主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为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产 品形态分别为棒状硅和颗粒硅。
2021 年硅烷法颗粒硅市占率达到 4.1%,棒状硅占 95.9%。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 测,未来颗粒硅市占率将缓慢逐步上升,但棒状硅依然占据硅料市场主导地位。
改良西门子法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
西门子法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在 1955 年开发出的一种在 1100°C 左右的硅芯 上,用氢气(H2)还原高纯度三氯氢硅(SiHCl3),最终将多晶硅沉积在硅芯上的多晶硅生产工艺。
西门子法存在多晶硅 转化率低及产品排放污染度高(例如 SiCl4)的问题,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国内外最成熟最主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 其在西门子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尾气回收和四氯化硅氢化工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闭路循环,既避免了化学反应产品 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又通过尾气回收和还原实现物料的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改良西门子法 采用多对棒、大直径还原炉,有效降低了还原炉消耗的电能。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18-2021 年期间,使用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过程中的各项能耗逐年递减。
硅烷流化床法是生产颗粒硅的主要工艺。
硅烷流化床法出现于上世纪 60 年代,其原理是将硅烷和氢气从流化床反应 器底部注入,并逐渐上升至反应器中间加热区,同时,反应器内的籽晶会随着气体的进入也逐渐悬浮至中间加热区, 与硅烷和氢气发生化学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硅逐渐沉积在悬浮状态的硅籽晶上,籽晶颗粒不断地变大,当增长 到足够重量的时候,硅颗粒将沉降到反应器的底部,排出的就是颗粒硅。
硅烷流化床法成本纯度低,技术壁垒高。
硅烷流化床法的反应原理是下方进气,会导致悬浮的颗粒不断与反应器内 壁撞击并发生反应,内壁腐蚀,造成成品颗粒硅中含有其他金属。
除此之外,硅烷流化床法反应器的使用寿命较短, 由于气体的缘故,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硅粉堵塞出入口。
最后,此方法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由于硅烷易燃易爆的 化学属性,因此技术和装备的壁垒较高。
3.硅片:单晶替代多晶、硅片大尺寸化和薄片化2021 年全国硅片产量约为 227GW,同比增长 40.6%。
其中,排名前五企业产量占国内硅片总产量的 84%,且产量 均超过 10GW。
随着头部企业加速扩张,据中国光行业协会预计,2022 年全国硅片产量将超过 293GW。
3.1.降本提效驱动因素:硅片材料和切割技术改良硅片环节的降本提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变革,已经完成的技术进步是单晶硅片对多晶硅片的替代,当前市场正在进 行的产品变革是硅片的大尺寸化和薄片化。
单晶硅进一步替代多晶硅,市场占比接近 95%。
2015 年以前,多晶硅片一直因其扩产快,对硅料技术要求低,生产 成本低等优势,一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虽然单晶硅片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但由于单晶硅片高昂的生产成本,一 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 2015 年切割和拉棒工艺的升级,单晶硅片的非硅成本(即长晶成本和切割成本)大幅下 降,从而获得生产成本优势,逐渐逆转了多晶硅片的主导地位。
2021 年,中国单晶硅片市场占比约为 94.5%,而多 晶硅片的市场份额由 2020 年的 9.3%下降至 2021 年的 5.2%,根据 2021 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预测,未来多 晶硅片呈逐步下降趋势,但仍会在细分市场保持一定需求量。
金刚线切片技术国产化逐步替代砂浆切割。
在金刚线切片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绝大部分硅片厂商均采用砂浆切割, 从 2014 年开始,随着金刚线的国产化,金刚线切割开始逐步被引入到光伏硅片制造环节。
与砂浆切割相比,金刚线 切割单晶硅能够有效提高切割效率、降低材料损耗、增加出片率以及减少污染。
硅片大尺寸化降低单位硅片的非硅成本,摊薄制造成本。
硅片按边长的不同,从短到长依次分为 M0、M1、M2、 M4、G1、M6、M10、G12 八种。
边长越长,其电池功率越大。
M10 和 M12 两种大尺寸硅片的电池功率分别可达 7.4 瓦/片和 9.9 瓦/片。
对于硅片制造企业而言,大尺寸硅片可以减少拉棒环节和切片环节的次数,从而降低每单位 硅片的非硅成本;对于硅片下游企业而言,大尺寸硅片能够在电池片、组件制造中摊薄制造成本,在组件封装环节 降低玻璃、背板、EVA 等辅材成本,在电站环节摊薄支架、桩基、汇流箱、直流电缆以及施工安装等成本。
硅片薄片化降低硅耗,减轻成本压力。
根据中环股份统计,以 A 类客户 22.75%电池效率为参考,使用 180μm 减薄 至 160μm 厚度的硅片,电性能没有下降,同时对应电池单瓦成本下降幅度明显;当厚度减薄至 155μm 至 150μm 区 间,电池电性能下降明显。
根据中环股份发布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格创新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硅片厚度从 175μm 减薄至 160μm,可以覆盖多晶硅料 8 元/KG 的价格涨幅,减轻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产业链内全规格单晶 硅片全面转换到 160μm 厚度,预计可节省 6.8%的硅使用量,以 G12 产品功率测算全行业可增加 20GW/年以上产 出。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