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档总票房67.58亿元,仅次于2021年的71.72亿元,比去年55.17亿元高出不少。
与票房一样显示出复苏气象的行业,还有商务出行和旅游。
浙江带头,各省市纷纷效仿,地方政府的官员正率领企业家们组团出国考察。
隔离酒店重新开张对外营业,等来了出差和旅游的住客,春节过后,客人还会继续增加。
海南在这个冬天迎来了它的旅游旺季,尚未完全痊愈的熙熙攘攘的游客让海鲜集市的经理萌生了扩建计划。
人们开始抱怨餐馆难以订到座位、排队等位漫长。
许多餐馆没有熬过2022年,还有一些尚在休整未恢复营业,而人们外出就餐的需求迫不及待地爆发,已经开业的馆子经营火爆,使得餐饮业显得格外景气。
接下来,更多餐馆将恢复营业,新开餐馆将部分填补倒闭餐馆的空缺,餐饮用人需求将在短期内旺盛,上下游产业将被带动活跃。
去年疫情中受创最严重的行业,将顽强复苏。
然而,2022年的巨大冲击不可能不造成任何长期影响,仅从餐饮业来说,有些特色的小店没了就再也没有了,有些味道可能永远消失了。
并且,餐饮终究是技术含量较低、门槛较低的行业,恢复不难,我在《上海的经济》中表示过担心,一些倒闭在疫情中的拥有独门技术的制造业小企业替代起来不会那么容易,它们的消亡对产业链会有怎样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2022年是个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年份。
虽然我去年初在《2022年的经济》中预期2022年中国经济表现不如2021年,但也没想到,2022年会对经济、对法律对社会基本规则造成如此肆意地破坏,这必然造成5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持久负面影响。
好在我们这里不用提那么长远的事(恐怕提了也发不出来),对2023年来说,单单疫情防控不确定性的消失,便足以让经济更为确定、更为活跃。
短期基本面上,很难比2022年更糟糕了。
A股方面,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乐观的声音,券商积极唱多(当然券商永远在积极唱多,他们就是吆喝卖股票的,只是现在理由和底气更足了些),资本市场的信心在增强,财经媒体正从餐饮酒店客流、火车票机票、票房、车辆通行量等等数据中搜罗各种经济复苏的迹象,2023年经济会改善渐渐成为共识。
我们知道金融是一个预期会自我实现的领域,当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向好、资产价格会涨时,资产价格就会真的上涨,这些乐观共识将转化为实际的利好,促进股市上扬。
上证综指从年初的3100点以下,1月就已经冲击3300,终于摆脱了3000点保卫战,随后仍有向上的动能。
当然,不能指望股市从此气势如虹一路上涨,期间回调不可避免,所谓牛市多大跌。
经济的助力不仅有人们的乐观预期,今年的货币政策也会是被迫放松的状态。
2022年地方政府财政受到两头夹击,一方面是税收收入大幅减少,一方面是疫情支出大幅增加。
要知道财政从来就不是盈余充足的,2022年一些地方财政可以用崩溃来形容。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人口物资流动活跃,受疫情影响也就越大,财政恶化也就越严重。
2022年8月,上面给华东华南几个经济大省提出了完成财政上缴任务的要求,但8月之后疫情全面开花,防疫的毁灭性消耗那时才开了个头,有些事只好不了了之。
今年要搞经济复苏,当然要靠华东华南这几个经济大省拉动,总不能再压榨这几个省转移支付出去,所以各地政府的财政窟窿需要中央的资金填补,要从央行动脑筋,带来一波货币增量。
此外,4月是新一届国务院班子就任,2023年经济要开个好头,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各项经济刺激政策原本就在储备中,其中包括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计划,其他刺激政策要着重在投资领域还是消费领域目前尚有些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会让货币政策松动。
当然,2022年是房地产市场的根本转折之年我已经说了两年,我不认为这些利好会广泛惠及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最多是一线城市个别楼盘稍受提振。
写字楼出租困难甚至在北上广都已是常态,而遍布全国的烂尾楼如果建成,人们也将直观感受到什么叫住房供给过剩。
我一直重复一句话,只要印钱,经济数据就不会差,短期内人们还会感觉钱变得好赚了,叠加疫情防控放开,2023年不会是个难过的年份。
但我们也知道货币放水通常也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扭曲,我们还面临人口年龄结构持续恶化、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地产和金融需要转型这两个大问题,所以2023年终究只是个暂时的喘息,只能说开心一年是一年吧。
最近有一个数据被炒得很热,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较多,一些口径声称增加了14万亿左右,比2021年增加的10万亿多出40%,这与人们对2022年经济很差的直观感受完全相悖,有些人将之称为“超额储蓄”。
乐观的人认为这些“超额储蓄”将会化为投资和消费,让2023年的经济快速复苏,将之视为利好。
也有部分反对意见,讲居民热衷储蓄,是不敢消费、不敢投资的表现,体现出信心不足,不能看作是好迹象。
事实上,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对“超额储蓄”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根据《经济动力学》我们知道,存款也好、货币也好,在日常交易中都是守恒量,永远只是从买家的口袋/账户转移到卖家的口袋/账户,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具体举例来说,消费者去餐馆吃饭消费,消费者的存款固然减少了,但是餐馆老板的存款会增加,消费者和餐馆老板都是居民,整体居民存款是不会变的。
所以消费行为的多寡,与整体居民储蓄的增减根本毫无关系,投资行为也是类似。
这即是《经济动力学》一直强调的个体与整体的根本差别、微观与宏观的鸿沟,绝不能从个体经验想当然地认为,整体居民存款增加是由于消费或者投资减少了。
因为封控,大家不能出门下餐馆吃饭了,拿工资的人消费减少了,他们的储蓄看起来增加了,但是餐馆老板员工本来是有收入的,店不能开还要交房租、交水电费,他们的储蓄是要减少的。
2022经济形势很差,整体居民储蓄却增加很多,原因跟消费或者投资并无关系。
居民存款增加只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