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风电、锂电、光伏,本土企业数智化转型,中国正崛起为能源大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7   来源:风力发电   作者:风电网   浏览次数:140
核心提示:全世界都要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新能源,中国的崛起从何而来?文 | 刘铮编辑 | 唐晓园正文共计:342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能源大国分两种:旧能源大国和新能源大国。旧能源指的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这个领域,储量为王。因此很遗憾,“贫油、少气、相对富煤”的中国,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力。我们曾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沙特的油田是一块完整的盘子,那么中国油田就是把盘子扔在地上摔个粉碎,再东踢一脚西踢一脚,然后直接踩进石头缝里。拿石油贸易来说,中国一直在“冤大头”和“抄底王”两个身份间反复横跳:冤

   

全世界都要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新能源,中国的崛起从何而来?文 | 刘铮编辑 | 唐晓园正文共计:342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能源大国分两种:旧能源大国和新能源大国。
旧能源指的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在这个领域,储量为王。
因此很遗憾,“贫油、少气、相对富煤”的中国,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力。
我们曾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沙特的油田是一块完整的盘子,那么中国油田就是把盘子扔在地上摔个粉碎,再东踢一脚西踢一脚,然后直接踩进石头缝里。
拿石油贸易来说,中国一直在“冤大头”和“抄底王”两个身份间反复横跳:冤大头——2018年,由于原油价格急转之下,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公司联合石化在一波对冲贸易里,亏损了至少7亿多美元;抄底——在出现奇葩“负油价”的2020年,中国“抄底”战术又大获成功:3、4月份填满了陆地油库后,还有7300万桶油在海边等待上岸——坐看国际油价持续回升。
然而,无论怎样变换策略,天然储量的匮乏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石油依赖进口的现状,在能源的输出链条里,我们似乎只能居于下游弱势地位。
中国远洋油轮 图源:pixabay直到“双碳”和伴生的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国能源终于“翻身把歌唱”。
新能源里有“新煤炭”和“新石油”:新煤炭:风能、太阳能;新石油:氢能、锂电池。
风、光、锂、氢,它们终将淘汰掉旧的化石能源——在新体系里,中国正在崛起成为能源大国。
1. 出口,“开采权”新煤炭——风能和太阳能,是新能源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它们产生的绿色电力既环保、也很忙——一边要被拿来电解水制氢,一边要被拿去为锂电池充电。
风、光都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但本身很难被搬来搬去,发出的电力也不适合跨国输送——就好比欧洲再怎么缺电,也只能到处买煤,而不是隔着大西洋从美国进口电力。
那么,全世界都要靠老天爷赏饭吃的领域,中国的“崛起”从何而来?这要从新、旧两个能源时代不同的“崛起逻辑”说起。
在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旧能源时代,合格的能源输出大国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储量,比如沙特一类的中东大户,找块地一锄头下去都能飙出油来;二是技术,美国在2019年超越沙特,荣升第一大石油出口国,靠的就是先进的页岩油开采技术和强化采油技术,从地底的岩石缝里钻出了油,大大提升了石油采收率。
而到了新能源时代——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能和太阳能转化成电力,是一个纯纯的“技术活”。
这里的技术,指的是风电机组、光伏电板等新能源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技术。
风电机组 图源:pixabay这些装备,好比是挖煤的十字镐、掘油的磕头机,有了它们,才有新能源的“开采权”。
拥有大量装备,还能对外大量输出装备和技术的国家,自然就能成为新能源的输出大国。
中国,刚好符合条件。
2. 内卷,双刃剑新能源领域的分工很明确:“新煤炭”风和光负责发电;“新石油”锂和氢负责用电和储能。
因此光伏和风电装备,在新能源里就相当于“基建”般的存在——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在光伏和风电上,已经具备了哪些优势:光伏——2021年,全球光伏+风电总装机量268.6GW,中国独占35%。
在光伏领域,中国装机总量54.9GW,是全球前十平均水平的18倍;行业里12家中国企业合计出货140GW,拿下全球超过2/3的市场份额。
而如隆基这样的头部公司,产品外销率超过96%。
总结一下:中国已经是出口光伏“开采权”的绝对大国。
再看风电领域,事情变得更有意思起来——2021年,全球排名前十的风电企业,中国占了其中六个席位。
这六家公司仅凭中国本土的海陆风电装机量,就拿下全球54%的市场占有率。
在出海方面,越南能挤进全球装机量排行前三,也全靠中国风电企业“大力扶持”。
不过,即使在出口总量比2020年暴增近3倍的情况下,拿下国内77%市场的前六名本土企业,海外市占率加起来依然不足10%。
比起光伏产业调转炮口全力对外输出之势,本土风电企业们更像是用水枪朝外滋了两下,然后转身端起加特林继续对内冲锋。
但立方知造局认为:未来中国风电带上真枪实弹涌向海外的动作,将成为常态。
中国风电设备出口哈萨克斯坦 图源:新华社纵观中国新能源的生长路径和出海旅途,赛道里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全盘精打细算的野心家式策划——由于中国市场本身的庞大体量,本土新能源企业难免会沉溺在“快乐老家”野蛮生长,对外扩张的步伐不免有些缓慢。
这时,曾以政策打开风口的“看不见的手”,又抄起胡萝卜和大棒,驱策他们转向。
仍然以风电为例: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出口海外,本土的生产制造能力,都是关键要素。
中国早期的风力发电场里几乎都是从丹麦和德国进口的风电装备,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最早一批本土风电陆续出现,经过一番“订单换技术”的基本操作,最终也只完成了风机塔筒的国产替代。
直到2005年,中国风电装备的国产化率也只有25%左右。
而当年新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直接将国产化率的要求拉到70%以上,否则风电场不允许建设。
断崖式的一刀切政策并没有吓退国内风电企业,因为“胡萝卜”太过诱人——从2003年开始,风电就以高出煤电1~2倍的价格上网。
而提高国产率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装备的制造成本。
回顾中国风电装备出口的两次浪潮,也与政策风向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2011年和2019年开始的两次出海浪潮都与政策相关 信息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