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纵观全球各地,亚洲地区中日印以及东南亚国家,澳洲地区的澳大利亚、欧洲的欧盟多国和英国等等,无不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窘境。
造就这一切的幕后推手,难道真的是地球能源已经不足以支撑人类生活了吗?并不,就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建国以后累计生产原煤960亿吨,整体能源呈现“富煤缺油少气”的结构。
单是去年上半年的五个月,国内煤炭产量就高达16.2亿吨。
煤炭一直被视为是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可今年下半年我国东北地区依然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2021全球能源为啥如此紧张?人类是什么时候对能源有需求的?这个问题我想了半天,如果将范围缩小到化石燃料之中,应该是人类学会用碳生活的时候。
根据可查最早记录,是《山海经·五藏山经》中将碳称作是石涅。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便对能源需求趋之若鹜。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对于能源需求更加疯狂,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供应。
所以在一个经济体快速发展的时候,最先积累财富的,一定是能源资本。
美国人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干脆利索的让美元和石油挂上钩,才造就了今天的美元霸权。
这里我们便直接引出全球能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美国通胀,全球买单!从2020年开始,美国政府就不得不每个月洒出大把的真金白银去补贴因疫情而失业在家的公众。
这平白无故多了一大笔开销,可另一边的预算也是一点都没少。
美军造B-21隐轰、“福特”级航母给要钱,还有军人、官员的补贴、各种社会福利、资助全球各地的NGO组织,关键拜登又在这个节骨眼上搞了一揽子基建计划,这些都给“撒币”。
凡事都有个度,美元一旦超发过临界点,就到了显示它“霸”的时候了。
现在国际上多数大宗商品都直接同美元绑定,这就意味着美元的超发直接导致全球大宗商品涨价。
什么是大宗商品?原油、矿物这些都属于大宗商品,如果这些不了解没关系,想想平时开车加的汽油,吃饭时候放的大豆油,冬天时候用的暖气,平时手机充的电,都是大宗商品经过层层运输、加工得来的。
美国的办法不是让你某一产品涨价,而是让你一整个产业从根子里涨价。
所以当煤炭、天然气等一系列大宗商品开始涨价之后,有的国家开始叫苦不迭,而有的国家直接就乱了。
第二个原因,疫情导致许多国家停工停产。
2021年全球疫情恶化到一个新的阶段,印度在第二季度重新爆发大规模疫情,以至于当地的殡葬业都忙得近乎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大部分煤炭工厂只得被迫停业,一年之中突然有好几个月停止生产,就直接影响到年底的时候,印度电厂几乎无煤可用,全国面临停电的风险。
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印尼等几个资源型大国,这些国家大多基础医疗条件落后,当时疫苗还非常匮乏。
所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挺过这一难关,对全球经济复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简单来说,就是在能源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国际市场的能源也开始涨价。
第三个原因,碳中和背景下,各国本就在有意识进行能源调控。
碳中和这个话题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也就不再过多赘述了,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和净化能力要成一定的比例,最终实现静零排放的目标。
2021年被称作是“碳中和”元年,各国都制定了自己的目标计划,可总是人算不如天算,除了疫情带给经济的影响之外,2021还平白多了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例如极端气候、地缘政治的因素,欧洲国家是新能源方面走在最先列的国家,可2021年的气候反复无常。
新能源生产方式不稳定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欧洲许多国家不得不“返煤”、“返汽”。
能源缺口继续扩大,但产量只有那么一点,这种情况下能不断供吗?除此之外,全球供应链复苏缓慢,海运费也近乎翻番,这都是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东北的拉闸限电到底为啥?其实全年下半季,全国都面临着限电的难题,可东北地区尤为严重。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国际因素之外,也存在一些国内的问题。
首先是2021年上半年,全国经济都在走向好转。
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没有控制好疫情,搞得很多订单不得不回流到中国,这是我们和世界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原本在疫情期间,已经不讲希望寄放在出口这架马车上了,全靠投资拉动GDP了,可有钱怎么能不赚呢?于是在2021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的工厂纷纷加大生产,可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地每年在用电上都是有指标的,也就是“能耗双控”。
“能耗双控”应该是全国各地下半年紧急关停限电的原因,可具体到东北限电问题,恐怕还是要从电力供应不足这个问题谈起。
来看一下去年九月下旬在东北出现的大规模停电问题,当时不单单是企业和居民用电被迫叫停,连街道上的红绿灯这些基础设施都因停电而陷入瘫痪。
这说明这场停电没有准备好,至少是一场准备不足的仗。
搞生产制造的都讲究一个“金九银十”,许多工厂、企业在这个阶段也是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另外一方面,九月份东北的天气已经转冷,集中供暖仍未开始,居民家中用于取暖的设备也纷纷开启。
这么一来,东北地区对用电的需求大大增高。
可我们来看看供给这款呢?第一是风电,受气候影响,风速在显著下降时风力供电效率低下,甚至是停摆。
第二是火电,但我们刚才都说了2021年全球煤炭价格都普遍增高,所以在国内很多发电厂都是在亏钱发电的,这直接导致了发电意愿不高。
这时候或许会有人说,中国不是多煤吗?干脆多挖一些不就行了?煤炭行业发展到今天,也不是说挖就挖,任何东西都是杂乱无序,可以随着需求而变化的。
这两年,我国发生的煤矿事故不在少数,不少矿场都停顿整业,有些连问题都还没有找到,怎么可能匆匆复工?还有一个矿场每个月都开采多少算标准?如果过量,会不会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其次,中国煤炭大多集中在华北地区,省份与省份签订怎样的合同,中间的运输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谈完的,其实限电的浪潮前前后后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现在能这么快恢复平稳,离不开我们的制度优势和两大电网的调度。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2022年还会不会再限电了?据国家发改委表示,2022年全国用电量及最高用电负荷仍将较快增长,但同时各方面会全力做好电力保供工作,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其实动动脑子也能想到,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会发生两次吗?2021年能源危机给我们什么启迪?在去年的能源危机中,给全人类都提了个醒,是不是在能源转型这条路上,我们有些走“弯路”了?以前我们说到碳中和,总是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这话是没错,但不能完全靠着新能源。
碳中和并非是要完全摒弃掉传统能源的生产方式,而是要一个经济体发展所需的能源消耗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我国占据大头的依旧是火力发电,2020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火力发电占总电量的68.5%,其次是水力,然后是核电、光伏、风能等发电方式。
可以看得出来,想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火力发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是光伏、风能这样的新能源方式,虽然环保,但不得不考虑光照时间、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不然再次面临着极端气候条件的时候,就只能干看着傻眼了。
还有水力发电,也要考虑到季节性的周期影响。
就拿三峡大坝来说,在汛期最高时可达到1000亿度的电量,而有时候则发挥不了这么多的电量。
况且随着城市集群的发展,对于电的需求肯定是越来越高,但大坝的发电量却是固定的,很难再有所改变。
最后是核电,因为切尔诺贝利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让人们对核电站始终有些心理阴影。
中国虽然有信心掌握十分安全的核电技术,但对这方面始终没有下大功夫去建设。
纵观世界各国,对能源供应这件事也都是煞费苦心。
就拿欧洲举例,因为在新能源技术上步子迈得太大,导致现在能源问题迫在眉睫。
恰逢俄欧关系又紧张起来,天然气的上下浮动,让欧洲能源企业吃尽了苦头。
其实说了半天,我认为还是要保留一定数量的火电厂,让煤炭继续发挥我们“压舱石”的作用。
在煤炭方面,既要保证我们手里有一定的库存,也要继续同东盟、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密切往来。
从实际出发,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应该要大于其他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