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九龙湖新院(九龙湖新建医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7   来源:风电招聘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544
核心提示:近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批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初步设计的函。省卫健委:你委报来《关于转报批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初步设计的请示》(赣卫项管字[2022]8号)及有关材料收悉。根据《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赣发改社会[2021]685号)、江西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关于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初步设计的评审报告》(赣评审字[2022]111号),经研究,原则同意该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并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建设地点及建设

   

近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批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初步设计的函。
省卫健委:你委报来《关于转报批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初步设计的请示》(赣卫项管字[2022]8号)及有关材料收悉。
根据《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赣发改社会[2021]685号)、江西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关于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初步设计的评审报告》(赣评审字[2022]111号),经研究,原则同意该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并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建设地点及建设规模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项目代码:2101-360000-04-01-505976)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九龙湖片区抚州大街以南、明月山大道以东、百丈路以西、草塘路以北地块,总用地面积54422.005442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6429.8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5421.4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008.38平方米(各单体建筑地下室相互连通),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新建1栋疾防业务大楼,总建筑面积20763.08方米,为16层高层建筑(其中裙房3层),建筑高度72.70米;新建1栋应急保障楼,总建筑面积5697.51平方米,为5层多层建筑,建筑高度23.70米;新建1栋综合实验楼,总建筑面积27721.96平方米,为7层(含设备层)高层建筑,建筑高度32.80米;新建1座微生物实验楼,总建筑面积1011.65平方米,为2层建筑,建筑高度8.30米;新建1座垃圾站,总建筑面积118.44平方米,单层建筑,建筑高度6.20米;新建3栋门卫室,每个门卫室建筑面积均为14.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25平方米,单层建筑,建筑高度3.0米;新建地下1层的地下室,总建筑面积21008.38平方米(各单体建筑地下室相互连通),地下室出地面楼梯间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配套建设道路、综合管网、绿化等总图工程。
二、总图布置1.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总体按东、西两个功能区域布置,西院区为疾控中心业务功能区,东区为实验功能区。
疾防业务大楼布置于西区场地中央南侧,应急保障楼布置于疾防业务大楼北侧西端,场地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综合实验楼、微生物实验楼布置于东院区场地中央,由北至南依次布置,垃圾处理站布置于场地东北端,场地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
沿建筑物周边布置绿化。
2.西侧院区主入口布置于场地南端中部与规划的草塘路相接并设置门卫室,车流主入口布置于场地东端中部南侧与东侧的规划路相接并设置门卫室,次要出入口位于场地北端中部与北侧规划路相接并设置岗亭及电动门,后勤出入口位于场地西端中部与西侧规划路相接并设置岗亭及电动门;东侧院区主入口布置于场地西端中部北侧与西侧的规划路相接并设置门卫室,次入口布置于场地北端中部东侧与北侧的规划路相接并设置设置岗亭及电动门,应急出入口位于场地东南端与南侧的草塘路相接。
主要建筑物周边设置大于等于7米宽的环形车道,转弯半径大于12米,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高层建筑沿建筑物长边设置消防车登高场地;西院区地下室汽车出入口分别位于场地西北端、东南端,东院区地下室汽车出入口分别位于场地西南侧、东北侧,机动车辆在入口处通过场区内部道路驶入地下室,人流通过入口连接的人行广场进出。
地面机动车停车位沿院内环形道路外侧布置,非机动车沿建筑物周边结合绿化布置,共设置机动车位658个,其中地面停车位131个(含充电车位37个,大型车位33个),地下停车位527个(含充电车位95个);非机动车位550个。
3.总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及交通组织设计基本合理,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下阶段应进一步与有关部门沟通衔接,落实规划条件,根据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核实周边规划道路标高、综合管网接口条件,结合和场地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建筑退距、容积率和绿化率;优化总平面布置、场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进一步完善场地竖向设计;深化综合管网、绿化总图工程设计。
三、建筑设计原则同意疾控业务大楼、应急保障楼、综合实验楼、微生物实验楼、地下室、垃圾站、门卫室等建(构)筑物平、立、剖面设计。
下阶段应进一步细化建筑物与院区外部的衔接,根据功能要求优化各单体建筑各层功能用房平面布局和内部运行流线,严格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及有关规范要求,深化、、完善实验室、微生物实验楼工程设计和安全措施,保障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安全;优化地下室机动车停车位布置;适当控制单体建筑装饰标准,节省投资。
1.平面设计(1)疾控业务大楼为16层(裙楼3层)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20763.08平方米,建筑高度72.70米。
一层主要布置门厅、展厅、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机房、消防控制室兼监控室、厨房、变配电室等;二层主要布置展厅、报告厅、餐厅等;三层主要多功能教室、疫情视频会商中心、会议室、休息室等;四~十六层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主要布置疾病检验所、质控科、财务科、总务科、药品科、信息科、防治所、公共卫生所等各科(所)室业务管理用房、小型会议室、资料室、机房;屋项层主要布置电梯机房、5G基站、消防水箱等;大楼共设置7台电梯、5部疏散楼梯,楼梯间均可在首层直通室外。
(2)应急保障楼为5层多层建筑,总建筑面积5697.51平方米,建筑高度23.7米。
一层布置疫苗等冷库、检测试剂库、处置箱库、装卸平台、值班室及清洁室、强弱电室等;二层主要布置医用器材和医疗急救装备库房、中毒处置装备用房、核与放射损伤装备用房、应急队伍保障装备用房、登记室及设备用房等;三层主要布置物资保管维护设备库、主要药品用房、消杀药品用房(灭虫灭鼠类化学药品)、登记室及设备用房等;四层布置有后勤保障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库、传染病控制装备用房、资料室、管理室、登记室及设备用房等;五层为器材库;大楼共设置1台货梯、1台客梯、2部疏散楼梯,楼梯间均可在首层直通室外。
(3)综合实验楼为地上7层(含设备层)建筑,总建筑面积27721.96平方米,建筑高度32.80米。
平面呈“E”字形布置,由南、北、中等3个单元楼组成,北侧单元楼为理化与毒理实验楼,中、南侧2个单元楼为微生物实验楼,3个单元楼通过连廊连接,并设置安全隔离装置:北侧单元楼为理化与毒理实验楼,一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动物接收、理化分样、库房、气瓶间、纯水总室、更衣室等;二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各类食品理化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三层主要布置有实验研究室、理化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设备层主要布置设备机房摆放区、管线等;四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色谱理化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五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非特装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六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动物房监控室、毒理动物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
中侧单元楼为微生物实验楼,一层主要布置收件大厅、分件大厅、实验研究室、值班室、洗消区、生物室库房等;二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模拟现场实验室、各类微生物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三层主要布置全省数据审核管理室、室内活动场地、实验研究室、全自动生化分析室、各类微生物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设备层主要布置设备机房摆放区、管线等;四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资料室、室内活动场地、微生物PCR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五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非特装实验室、各类微生物实验室、养虫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六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教学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
南侧单元楼为微生物实验楼,一层主要布置应急值班室、新冠采样区、实验研究室、菌毒株保藏中心、库房、各类微生物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二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档案室、国家网络实验室、WHO网络实验室、NGS实验室、各类微生物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三层主要布置会商室、多功能多媒体会议室、实验研究室、国家参比实验室、WHO网络实验室、国家网络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设备层主要布置设备机房摆放区、管线等;四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微生物PCR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五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国家致病菌识别网中心实验室、微生物PCR实验室、更衣室与相关辅助用房等;六层主要布置实验研究室、多功能室、鼠疫菌检测实验室、霍乱弧菌检测实验室、炭疽菌检测实验室等。
综合实验楼(3个单元楼)共设置12台电梯,其中1台洁梯、3台污梯兼消防电梯、3台实验送样电梯、4台客梯、1台新冠送样电梯;共设置7部疏散楼梯,楼梯间均可在首层直通室外。
(4微生物实验楼为2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011.65平方米,建筑高度8.3米,先期实施土建工程,预留微生物实验楼升级条件;有关单位应及时与国家有关部委衔接,履行微生物实验楼升级审批程序后,深化实验室专项设计,适时实施。
(5垃圾站为单层建筑,建筑面积均为118.44平方米,建筑高度为6.2米,主要布置生活垃圾收集、医疗废物储藏室。
(63座门卫室均为单层建筑,建筑面积均为14.75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0米,主要布置门卫值室、卫生间等。
(7地下室为地下1层建筑,由东、西两个地下室组成,两个地下室通过一条下穿规划路的连联通道相连,地下室上方连通每栋单体建筑。
西侧地下室建筑面积10284.37平方米,出地面2个楼梯间建筑面积共45.06平方米,主要布置有设备用房、停车位、新风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强、弱电等设备用房等;东侧地下室建筑面积10724.01平方米,出地面楼梯间1座,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主要布置机动车停车位、消防水池(375立方米)、消防和生活水泵房、新风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强、弱电等设备用房及人防设施等。
2.立面设计疾控业务大楼外立面底部(1-3层)采用沙岩黄和褐色干挂石材装饰,上部主要采用沙岩黄和褐色氟碳漆,局部点缀浅灰蓝色铝板、金属构件装饰。
其他单体外立面底部采用沙岩黄和褐色干挂石材,上部主要采用沙岩黄和深色沙岩氟碳漆,局部采用褐色和灰色铝板、金属构件装饰。
3.剖面设计(1)疾控业务大楼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9.5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40米。
建筑层数共计16层,建筑总高度为72.7米。
一层层高为4.2米,二层层高为5.4米,三层层高为4.5米,四~十五层层高均为4.0米,十六层层高为4.2米。
(2)应急保障楼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9.5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60米。
建筑层数共计5层,建筑总高度为23.70米。
一层层高为4.5米,二、三层层高均为4.5米,四层层高为3.6米,五层层高为6.0米。
(3)综合实验楼中侧单元楼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7.200为±0.000,北侧单元楼室内相对标高46.60为-0.60,南侧单元楼室内相对标高47.8为+0.60,建筑层数均为7层。
北侧单元楼建筑总高度为32.80米,其中:一层层高为6.3米,二层层高为4.5米,三层层高为4.75米,设备层层高为2.15米,四~六层层高均为4.5米,室内外高差为1.60米。
中侧单元楼建筑总高度为31.50米,其中:一层层高为5.7米,二层层高为4.5米,三层层高为4.75米,设备层层高为2.15米,四~六层层高均为4.5米,室内外高差为0.90米。
南侧单元楼建筑总高度为30.90米,其中:一层层高为5.1米,二层层高为4.5米,三层层高为4.75米,设备层层高2.15米,四~六层层高均为4.5米,室内外高差为0.90米。
3个单元楼二层以上楼面标高一致,采用连廊相接。
(4)微生物实验楼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8.3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80米,建筑层数共计2层,建筑总高度为8.3米,其中:一层层高为4.5米,二层层高为3.0米。
(5)西侧地下室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3.600为±0.000,主楼下建筑高度为5.9米,停车库建筑高度3.9米;东侧地下室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1.500为±0.000,主楼下建筑高度为5.1-6.8米,停车库建筑高度3.9米。
(6)垃圾站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5.0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20米,单层建筑,层高为6.0米,建筑高度为6.2米。
(7)西侧院区人行主出入口门卫室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9.6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30米,单层建筑,层高为2.7米,建筑总高度为3.0米;西侧院区车流主入口门卫室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8.0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30米,单层建筑层数,层高为2.7米,建筑高度为3.0米;东侧院区主出入口门卫室建筑室内设计绝对标高47.300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0.30米,单层建筑,层高为2.7米,建筑高度为3.0米。
四、结构设计1.原则同意疾控业务大楼、应急保障楼、综合实验楼、微生物实验楼、地下室、垃圾站、门卫室等单体建(构)筑采用设计推荐的结构体系、基础选型,其中疾控业务大楼采用现浇钢筋砼框架,现浇钢筋砼梁板的楼、屋盖结构体系;应急保障楼、综合实验楼、微生物实验楼、地下室采用采用现浇钢筋砼框架,现浇钢筋砼梁板的楼面、平行双次梁楼、屋盖结构体系;疾控业务大楼、应急保障楼、综合实验楼、微生物实验楼、地下室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以中风化泥质砂岩为持力层。
垃圾站、门卫室采用现浇钢筋砼框架、柱下独立基础。
2.下阶段应补充必要的地质勘测工作,进一步查明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确定持力层承载力等物理力学参数,优化柱网布置,完善基础设计;复核、优化梁、板、柱截面设计;进一步核实地下水位,复核计算地下室抗浮稳定,优化、完善地下室基坑支护及人防专项设计。
五、给排水设计本工程供水水源分别从场地南侧规划的草塘路、北侧规划路拟建的市政给水管网各引入一根DN200的给水管,在场区内环状布置,市政给水压力为0.25MPa。
室外采用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分设管道的供水系统,由市政水压直接供给;室内生活用水一至四层采用市政水压直接供给,五层及以上由设置于东区地下室的生活水泵房加压供水;实验室用水由地下室生活水泵房内罐式无负压供水,实验特殊用水由实验楼北侧一层纯水总室加压供水。
室内消防由设置于东区地下室的消防水池、消防泵房加压供水。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实验室排水采用单独收集和排放系统。
生活污水汇集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地块南侧拟建的草塘路和北侧规划路市政污水管道。
雨水经雨水口雨水管汇集后,排至地块南侧拟建的草塘路和北侧规划路市政雨水管道。
实验室废水采用单独收集和排放系统,各类废水经专门管道收集后汇入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预处理,处理达标后与生活污水一起排放至市政污水系统。
下阶段应进一步复核用水定额、用水量、排水量,核实市政给水水源,给水、排水管网、接口条件,根据片区控制性规划,结合疾控中心总体规划,优化给排、水总图布置,完善给、排水设计。
六、电气工程设计本工程供电电源分别从场地北侧规划路拟建的市政电网引入2回路10KV电源线路至地下室高压配电所,由高压配电所室引至各变配电室,供各单体建(构)筑物用电,为确保全院一、二级负荷供电可靠,分别配置一台800KW、550KW柴油发电机组为备用电源。
下阶段应进一步复核计算用电负荷,根据各单体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优化调整各功能区用电负荷等级,落实供电电源,优化供配电设计;完善、细化建筑智能化设计。
七、暖通设计1.通风系统设计地上各房间采用自然通风;卫生间、电梯机房、变配电所、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垃圾站、地下车库等采用机械通风方式。
2.消防与防排烟系统设计地下室不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汽车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补风为机械补风或自然补风系统;疾控业务大楼楼梯间和前室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地上各房间和走道均采用自然通风排烟系统。
应急保障用房和微生物实验楼的封闭楼梯间和地上各房间均采用自然通风防排烟;综合实验楼楼梯间和前室均采用自然通风,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补风为自然补风系统。
3.空调设计疾控业务大楼采用多组冷暖型多联机空调机组,新风系统采用自带冷热源的多联机新风机组;综合实验楼研究室采用冷暖型多联机空调机组、实验区采用风冷热泵空调机组,生物储存库、冷藏区、低温储存区、样本储存区等区域的冷热源采用氟系统,恒温恒湿空调采用独立的直接蒸发式冷热源;应急保障用房、门卫室等采用分体空调。
4.实验室暖通工程设计(1)P1级实验室排风系统主要采用楼顶排放方式,排风机安装在屋面,选用耐腐蚀玻璃钢风机。
排风系统根据实验室类别分别设置,所有排风在排放前需经过活性炭过滤处理,然后经由排风管道高空排放。
P2、SPF级实验室送风系统设置粗、中、高三级空气过滤器,对大于5µm大气尘的去除效率分别不低于50%、70%、99.99%;排风系统设置有两道过滤装置,过滤效率分别不低于70%、99.99%,通过两道过滤装置确保实验室排放废气不含病毒,达到实验室运行的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要求。
实验室送风系统设置两台送风机,互为备用,排风系统设置三台排风机,两用一备。
(2)实验楼楼梯间和前室均采用自然通风防烟,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补风为自然补风系统。
(3)普通环境区域设置舒适性空调,结合空调系统形式,设置独立新风系统送风,有异味产生的功能区域单独设置排风系统;实验室部分设置舒适性空调与工艺性空调,冷热源采用两管制风冷热泵机组,实验室部分的生物储存库、冷藏区、低温储存区、样本储存区等区域的冷热源采用氟系统。
精密天平间采用独立的直接蒸发式冷热源恒温恒湿空调。
(4)废气处理有机废气汇集后经活性炭吸附箱处理、无机废气汇集后经酸雾喷淋净化塔处理以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5.下阶段应进一步深化综合实验楼实验室、微生物实验楼暖通设计,并加强暖通工程与建筑、电气等专业的衔接,优化、完善各单体建(构)筑物暖通设计。
八、原则同意消防、人防、环保及绿色建筑设计。
下阶段应加强与规划、市政、电力、环保、消防、人防等有关部门沟通衔接,按照有关规定,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并按专项批复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设计,落实具体措施;确保相关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与本项目同步实施,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期间的安全。
九、工程概算经核定,本工程总概算为54999.94万元,具体分项概算详见附表。
请项目单位、设计单位按专家组审查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设计。
根据《江西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51号)的要求,严格按照可研批复、初步设计批复要求实施,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和建设方案,严格按照批复概算控制投资。
严禁在项目中设置培训中心等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
十、本批复有效期为二年,需要延期的请在二年期限届满的三十个工作日前,向我委申请延期。
本批复只能延期一次,延期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2022年年初,南昌市自然资源局公示了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项目位于红谷滩区九龙湖片区抚州大街以南,明月山大道以东,百丈山路以西,草塘路以北,JLH1101-C02地块、JLH1101-C03部分地块。
规划显示,该项目用地面积544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453.8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2003.4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8450.39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81630.4平方米。
其中一期疾控业务用房19839.48平方米,应急保障用房5648.37平方米,实验楼27709.92平方米,BSL3实验楼1023.63平方米。
项目二期建筑(业务用房)11190.7平方米,二期建筑(业务用房)6132.03平方米,二期实验楼9553.44平方米,合计26876.17平方米,不计容建筑面积38823.45平方米,其中一期21008.38平方米,二期17442.01平方米。
项目规划机动车停车位981辆,其中地上147辆,地下834辆,非机动车停车位820辆,其中地上550辆,地下270辆。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主要由疾控业务用房、应急保障用房、实验楼等组成。
再从区位看,项目东侧为新建南昌急救中心、北侧为南昌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南昌医学院一期。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该项目建设单位为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竣工时间为2024年。

 
关键词: 风电招聘 节能风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