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全面加剧、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已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常态。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领域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国家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卡脖子领域自主可控可能成为市场的阶段性主线。
本篇报告聚焦科技、能源、制造和粮食四大领域,分析一下自主可控对应的投资机会。
1.科技: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替代加速中国已是第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但材料、设备、设计等环节尚未自主可控。
根据SIA的数据,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2021年半导体消费占全球比重达34.6%。
但我国半导体产业全球市场份额不高,21年仅为7%。
从半导体产业链来看,我国在中游的封测具备一定优势,制造环节也正取得突破,但在技术壁垒较高的核心技术环节尚未实现自主可控,如上游的设备和材料我国进口依赖度仍高,设计环节也比较薄弱。
设备方面,核心设备光刻机我国尚难突破,PVD设备、CMP设备国产化率仅10%左右。
材料方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援引新材料在线的数据,20年国内光刻胶企业的市场份额仅29%,且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
设计方面,19年中国大陆企业在全球储存器市场市占率不到1%、逻辑器件领域也仅为5%。
半导体是信息技术时代诸多前沿技术的基础,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大的影响下,半导体产业链本土化趋势将成为新常态。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相继对俄进行制裁,半导体领域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根据光明网援引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将通过投资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并意图通过限制补贴资格来阻止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增产。
目前看来,我国实现半导体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已经迫在眉睫,相关领域国产替代将提速。
半导体设备、材料领域将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加强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重点装备和关键材料的研发。
政策支持下,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自主可控将提速。
其中,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受益于国内晶圆产能提高,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晶圆产能不断提高,根据爱集微援引SEMI,2024年我国12寸晶圆产能占全球比重将提升至20%,内资厂商占国内产能份额比重也将从20年的43%提升到24年的60%。
国内晶圆厂的扩产、投建意味着上游半导体设备的需求也将持续释放,SEMI预计21年国内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到了296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上升到29%,销售额较20年增长58%,高于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的44%的增速。
在国产替代趋势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内资厂商半导体设备增量空间广阔。
半导体设备细分领域中,刻蚀、清洗、抛光等设备国内企业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国产替代或较快演进;光刻机和测试机等设备国内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长期来看国产替代可能会有所突破。
晶圆产能的扩张还将拉动上游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国内市场增速更高,根据CISION援引SEMI ,21年国内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到119亿美元,较20年增长21.9%,高于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增速的15.9%。
目前国内半导体材料厂商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半导体材料公司将迎来中长期的快速成长阶段,但在政策+需求驱动下,国内厂商技术和工艺不断成熟,半导体材料公司将迎来中长期的快速成长阶段,逐步实现新、旧产线材料的替代。
半导体设备相关公司如:长川科技、北方华创、盛美上海、中微公司;半导体材料相关公司如:鼎龙股份、安集科技、立昂微。
2.能源:光伏、风电装机有望持续放量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加快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从资源禀赋上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储量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年我国煤炭储量占全球比重达13.3%,而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比重不到5%,原油储量占全球比重不到2%。
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近年来,“双碳”目标下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0年的69%下降至21年的56%,石油、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上升,从17.4%上升至27.4%,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也有所上升,但21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低于20%。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90%以上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面临着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也不断提升,21年原油进口依赖度为72%,天然气为46%;同时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俄罗斯,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进口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