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上,一大片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覆盖了黄土贫瘠的颜面。
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里搞起养殖,动物粪便成为蔬菜种植的肥料。
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搭建剩余的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
工人们正在焊接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的架子。
张瑞明接待专门从北京赶来参观的专家。
张瑞明和妻子腾月玲就项目施工问题展开讨论。
张瑞明指导工人施工。
忙碌的张瑞明,总是电话不断。
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养护刚刚发芽的草莓幼苗。
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下的蓄水池,水可以用来灌溉土地。
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种起蔬菜。
工人们正在搭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的线路。
张瑞明与工作人员在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
光伏产业是环保、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国家能源局正在制订的光伏产业2020年~205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构想,30年内年均新增装机将达30GW之巨,届时火电的比重将降至30%左右,光电与风电将会成为我国的主力电源。
在银川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业发展基地之时,灵武市宁东镇马跑泉村以北的荒山,一座会用热气流发电的蔬菜养殖大棚,试图改变这片荒山的贫瘠,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
“马可先生,能给我们推荐一位光伏发电的专家吗?”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与意大利来的能源专家马可(音译)先生的交谈中,迫切希望找到一位真正的光伏发电能人。
从事多年能源技术对接的马可先生笑了笑说:“能人不用从国外请,你们中国有个地方叫宁夏,宁夏有个叫灵武的地方,灵武市宁东镇马跑泉村以北的荒山里就有个能人,他能用蔬菜大棚发电,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
” 在马可先生的推荐下,一批又一批专家踏上马跑泉村以北人迹罕至的荒山。
这片荒山的主人是位“科学怪人”,也正是国际友人口中所指的张瑞明。
“科学怪人”有位贤内助初见张瑞明,头发蓬松,胡子拉碴,高原的风吹得他一脸褶皱,皮夹克袖口黝黑锃亮,不停地指导着工人工作。
得知记者慕名采访,眉头一皱叹了口气:“我最不爱接受采访!”但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的蔬菜大棚能发电,张瑞明开始介绍自己的家庭与科研。
今年58岁的张瑞明,对自己的光伏、热气流发电种养殖大棚项目,有着几乎偏执的坚持。
他所有的家当、连带儿子的婚房全部搭了进来。
为这,儿子与妻子没少和他干仗、生闷气。
与记者谈及此事,张瑞明承认,为了这份事业他有些不近人情,“有啥办法,这么大的项目,投了8000多万,一分贷款都弄不来,停在半道我就会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 一边指导工人布线,一边向记者断断续续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热能动力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在电厂做过工人,在学校教过书,清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生学历。
2006年,49岁的张瑞明自己创业,申请了光伏、热气流发电种养殖大棚的第一个专利——利用热气流发电的装置。
“刚开始创业时,与老婆意见不统一,经常发生争执。
”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执拗、鲁莽,张瑞明对老婆腾月玲愧疚无比,“我这份事业亏了有老婆支持,她跟着我,受苦了。
” 张瑞明全身投入科研,腾月玲为丈夫搞公关。
一身泥土的腾月玲,身上没一件像样的首饰。
遇到来访的专家,腾月玲总是一字一句,耐心地向专家讲述着丈夫用半辈子心血研究的科研成果,默默守候在丈夫身边。
荒山里发电的蔬菜大棚“老张,你绝了,我服了你了。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的戴彦军教授看了张瑞明的发明后赞不绝口。
后来,戴教授与张瑞明联合完成了热气流集热塔的高度、气流的温度与流速的关系的计算及模拟实验。
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张为民合作完成了气体温度与流速的关系和提高太阳能大棚集热性能的实验。
有了国内专家的认证支持,待技术成熟时,2014年张瑞民义无反顾投入建设,选择人迹罕至的马跑泉村搭建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当年即已见成效。
荒山面积有486亩,要在这片荒山上盖起一座座会发电的蔬菜大棚,听起来都是奇谈。
但就是这样一件奇谈,张瑞明却用这股“科学怪人”的执拗与偏执,一点点实现着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理想。
一片片光伏板迎着温暖的阳光,将温暖转化为电能输送至电网。
光伏板下产生的热气流,是张瑞明多年来一直试图征服的能量。
光伏板对太阳波长的吸收只有40%,另外60%能量只产热不能发电。
“不能让风胡来!”张瑞明坚定地说。
如何掌控这60%的热气流成为张瑞明建设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的关键所在。
利用热气流推动风力涡轮发电机二次发电,光伏板下生成的热气流一点没浪费,全被张瑞明收在囊中。
这一研究填补了国内热气流发电的空白。
发电的排气可以用来风干枸杞、蔬菜、药材、瓜果等。
光伏热气流发电的问题解决了,如何打造成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呢?张瑞明告诉记者:“大棚建在荒山上,光伏板之间的设置可以收集天然雨水,存储在大棚下的蓄水池内,这样能防止水土流失,切断裸露的沙源,可以控制沙漠的移动,荒废土地就可以得到开发利用了。
” 光伏板下已然是一个活脱脱的蔬菜大棚。
成片的沙葱、韭菜、草莓已经露出绿色。
而此时的张瑞明正指导着工人们浇水、作业。
欲在宁东书写奇迹一部过时的国产翻盖手机,张瑞明用在手上着实顺当。
每两分钟电话就响一次,一天几百通电话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现在,张瑞明的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遇到了资金难题。
由于很少有人看好张瑞明热气流发电的前景,所以银行都不愿与他合作。
望着集控室内,13兆瓦光伏现在一天一万多度发电量,张瑞明却要像个农民工一样苦于薪资难讨。
尽管如此,他依旧坚守冰冷的工作室,倔强地与这片荒山斗争。
5月,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将全面开启二期建设。
热气流发电站的核心工程太阳能塔将在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边拔地而起。
这座太阳能塔将成为张瑞明自如掌控热气流方向的制胜法宝。
项目建成后,会发电的蔬菜大棚将为这片寂寞多年的荒山带来惊人的财富。
张瑞明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13兆瓦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年发电量将达2200多万度。
——排气烘干能力在10000吨,还可以为15万平方米的面积提供采暖。
——每天可以节约标准煤炭375吨,50年内可以节约标准煤炭684万吨,相当于再生500亩煤矿,减排二氧化碳年收入在200万元。
——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建在荒山和沙漠上,项目推广将为18亿亩耕地红线储备土地。
——肉兔年出栏率为10000只,羊只年出栏率为10000只,大棚下种植养殖年收入可达500万元。
4月15日,国内顶尖的光伏节能专家们专程赶到张瑞明的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参观。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企业老板想要与张瑞明合作。
但是这位“科学怪人”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发明,希望在宁夏的土壤上留下光伏热气流发电大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