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编者按:近年来,无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径,同心协力打造生态文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的新格局,形成了具有无锡鲜明特色和符合无锡实际的成功探索和生动实践。
经济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零碳”智慧园区构建经济发展新态势,“美丽乡村”建设呈现青山绿水新美景,无锡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依江而建的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设立于2006年,连续九年综合实力、经济总量双双位列江苏省省级开发区第一,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最具营商价值园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等称号;同时它是绿色能源产业发达、减碳技术水平高的开发区,还是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有成效的区域。
他们有怎样的历程呢?一、智慧港口优生态2020年江阴港集团获评五星级“江苏绿色港口”荣誉称号(江苏省仅四家港口企业获评),2021年又获“亚太绿色港口”称号。
江阴港以“清洁能源应用”为特色的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思路,建设了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在港口的总用电量中,使用风能、太阳能发出的“绿色零碳”电力占比近50%,减碳效果显著,极大地推进了港口碳中和进程。
他们积极应用新能源技术,引入了LNG装载机和自卸车,实施轮胎式起重机的油改电改造,同时建设了LNG加气站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促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
为减少船舶靠港期间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了低压市电岸电、变频变压岸电和高低压混用变频变压岸电系统,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为100%,内河船舶靠泊作业做到应接尽接。
打造绿色花园式港区。
港口每年投资上百万元,在港区内“见缝插绿”,大量种植花草树木,港区绿化面积超过10万㎡,使港区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到100%;在港区周边建设了长约1000多米的意杨防风防尘林,构建生态碳汇屏障,助力港口碳中和。
水资源循环利用协同发展。
他们建设了与目前港口生产规模同步的污水处理设施,港区除尘、道路喷淋、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用水全部采用中水,实现100%达标回用。
江阴港口集团科技赋能“绿港”建设。
一方面建设智慧能源云平台和绿色环保管控平台,对港口能耗和碳排放实时监测、统计、分析,强化管控。
另一方面利用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探索智慧港口建设完善各项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港区效率化、可视化、立体化运作。
二、智慧能源树龙头新能源产业澎湃而来,临港开发区对未来产业发展“早谋划、早布局、早下手”,他们以“重点企业+龙头项目+产业链整合+创新平台”的模式,建起新能源产业集群。
率先在全国打造首个分布式风电项目,布局江阴远景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园。
园区内,全国首条大尺寸NCM软包量产线高效运转,作为江阴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230亿元的远景AESC智能电池项目正开足马力,生产着全球最安全的智能电池。
一路之隔的不远处,远景高新智能化传动系统项目正在建设中,3条生产线,生产高端齿轮箱。
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中:已竣工投产远景陆上海上风机项目、风电测试验证中心、叶片研发中心、远景分布式发电项目、远景AESC电池项目一期、振江新能源一二三期等16个项目;在建远景齿轮箱项目、申桦高端密封技术研发、尚驰太阳能光伏回转式减速器研发、恒润轴承等5个项目;在批拟建弘远储能项目、联智能动力电池装备项目等9个项目。
远景科技集团作为产业集群龙头,深入打造1.79平方公里的远景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园,形成智能风机、风电测试验证中心、叶片研发中心、智能电池以及分布式发电、齿轮箱的链式发展新格局,同时结合“新煤炭”“新石油”“新电网”的能源转型大势,其智能风机、动力电池与储能、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业务已成为政府和行业的“零碳技术伙伴”。
临港区内的“双良”集团同样与节能绿色相连。
2021年国庆期间,“双良”首批大尺寸单晶硅棒成功拉制出炉,由此“双良”接连签下单晶硅片合同,其中合同额度最高达到144.27亿元。
双良集团发挥节能水系统和新能源系统领域雄厚的研发能力,从溴化锂热泵到空冷系统、多晶硅还原炉;从余热利用到循环水冷却,再到光伏新能源,走上了降碳减碳产业之路。
“双良”两度捧回被誉为工业界“奥斯卡”的中国工业大奖,世界500强企业中,300多家是“双良”的合作伙伴。
振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用9个月、11个月分别完成一期二期5.25万平方米钢结构智能车间建设,从新能源部件、紧固件、风力发电机总装、海上吊装到运维,构建绿色供应链,成为西门子能源事业部全球核心供应商,还集聚了一大批如艾尔姆、悦能动力、红鹰、申桦等智慧能源行业翘楚。
三、治污降碳增绿色临港开发区“铁腕治污”是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的重要抓手。
他们树立“环境污染就是政府污点”的理念,举全区之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绿剑行动”,关停“散乱污”企业。
实施存量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光大西利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推动全区域管网连贯联通。
开发区实施增量绿化,生态修复。
严格项目环评、区域准入、源头控制、立体监管的负面清单管理,实施总量减化,推进控源截污、节能减排,确保辖区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百姓持续宜居。
四、“零碳”园区展新图临港开发区在当前的转型路上,同样遇到“双碳”目标的挑战,开发区要长大,就会遇到增能、增碳矛盾。
对此,他们迎难而上,树立零碳发展目标。
1.构筑“1+1+3+7”零碳开发区顶层设计“1”,首创临港能碳双控指挥中心和智慧管理平台,将企业和政府用能、碳排放量化打通,实现碳盘查、碳管理、碳服务。
“1”,临港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进建设临港碳普惠交易平台,并最终纳入长三角碳普惠交易体系,推进碳排放领域的核算、报告、认证、CCRE(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纳入市场交易。
“3”,能碳双控系统解决方案的3种路径:风光储充一体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应用和开展绿证交易和碳交易创新试点。
“7”,打造零碳产业园、零碳综保区、零碳港口企业、零碳学校、近零碳政府、零碳综合体和低碳工业转型7个不同领域的零碳示范工程。
2.强化“双碳”平台引领能碳双控指挥中心和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政府级能源管理和碳管理平台、企业级能源和碳管理系统,实现临港开发区范围内政府和企业用能、碳排放以及新能源和林业资源数据打通,并统筹规划管理,形成两条业务主线和六大价值模块。
A主线为能源管理,这条主线涵盖三大价值模块,分别为区域能耗跟踪(高透明度、指标分析、企业排名和告警)、新能源资源规划(实现临港开发区全域范围内风光储充等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和新能源资产集控管理(集中控制各类资产,真正实现“源储网荷”的协同)三大价值板块。
B主线为碳管理,涵盖碳盘查(打好基础、摸清家底、实时统计)、碳管理(一屏看碳、一屏控碳、及时预警)和碳服务(增值服务、助力履约、推动减排)三大价值模块,实现政府能源和碳管理的全流程业务闭环,有效提高政府能碳双控管理水平。
3.实施零碳开发区系统方案“风光储充”一体化绿色能源建设。
充分发掘临港开发区全域各类资源,整体发展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共享储能、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智慧能源、能源管理平台、售电平台等各类能源,实现区域内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最大化。
节能降耗技术综合推广应用。
基于企业级能源和碳管理系统,“一企一策”量身定做节能降耗方案,综合运用各类节能降耗技术和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
同时积极尝试引入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绿氢、绿氨等新技术进行试点。
绿证交易和碳交易创新试点。
依据远景科技集团等头部企业资源,连通国内及国际主流绿证市场(如I—REC和APXTIGR),解决可靠稳定的绿证交易渠道。
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开展碳普惠机制建设,打造长三角碳普惠交易区域分中心。
4.搞好零碳示范工程在临港开发区内企业、园区、港口、政府、学校、社区等各个领域选择具备条件的单位先行先试,首批打造10个零碳示范工程。
零碳产业园。
远景江阴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园到2022年底建成零碳产业园。
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使用本地分布式绿色能源(风光储充)。
积极发展“源网荷储”运营模式,打造本地的共享储能,与新能源和电网柔性互动。
零碳综保区。
江阴综保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园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发挥示范效应。
零碳港口。
江阴港集团已累计投入上亿元建设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内燃轮胎吊油改电、堆场作业设备油改气等多个节能减排项目,作为江苏省五星级绿色港口基础好。
零碳政府。
临港开发区管委会大楼作为全区绿色建筑运维的试点,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碳管理和智慧楼宇建设,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零碳学校。
选择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及临港科创学校,通过调节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优化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等环节,从绿色建筑与校园建设、能源利用与再生、智慧能源监控与管理、绿色交通与绿色运行等方面夯实生态校园建设基础,打造零碳学校。
零碳商业综合体。
红豆万花城是临港开发区商业地标,从低碳建设、低碳运维、低碳生态三个角度推进建设零碳商业。
从建筑设计到商业运营,全面用低碳、健康的理念引领,并引导品牌商户/租户和消费者的行为,构建低碳共同体。
低碳工业转型。
在临港开发区内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中各选择1家企业,综合运用节能降耗、绿电、分布式光储等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总量和碳排放,推动传统工业转型。
长江之畔涌绿浪,零碳园区看临港。
他们着眼生态、降碳增绿、探索“零碳”,一个高端产业集聚区正冉冉升起,一个开放发展样板区正缓缓走来,一个港城联动示范区正徐徐展开。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 杨 艳(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2年第7-8月号(总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