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风暴眼工作室》文|廖越 编辑|刘培爆料邮箱:all_cj@ifeng.com“光伏贷有个bug,从法律上来讲,农户是借款人,企业是担保人,但是实质上,这笔贷款是企业拿到了。
按理说,谁借钱谁还钱,钱到企业那里,自然应该是企业还钱,但企业的角色却是担保人,而银行贷款如果由担保人来还,这本身就是违规的。
”刘洋在银行做了几年的光伏贷业务后,慢慢发现,光伏贷,这个一头连接着有资金需求的光伏商,一头连接着有致富意愿的农户的“阳光生意”,却藏了不少的“暗雷”。
“暗雷”的导火索是刘洋说到的bug——农户和光伏商,角色不对位,权责就难以厘清,这给光伏贷的本该严密的整个链条留下了一些“缝隙”。
而这些“缝隙”,在一些不怀好意的光伏商那里,就变成了牟利的空间,对于处于信息弱势一方的农户来说,“缝隙”则变成了套在身上的贷款“枷锁”。
常见的“骗术”大多是,光伏商先对农户许以高额的回报,由农户作为贷款主体去向金融机构贷款,然后光伏商夸大电站收益和电站价格,金融机构则抬高贷款利息,导致农户收到的发电收益根本无法偿还贷款,让农民不仅没有致富,反而困在光伏里。
这也让光伏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等同于“骗局”的代名词。
对于银行来说,光伏贷则是一个又爱又恨的金融产品。
银行喜欢它,因为光伏贷可以帮助银行完成很多指标,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小微、两增两控……光伏自身所带的“低碳、扶贫、普惠”属性,可以完美贴合多项指标要求;银行“恨”它,因为光伏贷的性价比并不高。
某省城商行从业人员杨立军对《风暴眼》直言,“银行要真的想通过光伏贷这个业务去赚多少钱,是不现实的,几千万的规模,要管几百户落地,肯定不如做一个一投几十亿的大项目。
”回顾近几年中国户用光伏的发展,光伏贷,这个初衷是为了解决光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金融产品,经历了2016年的大火燎原,也经历了“5·31”之后的“一地鸡毛”,如今仍然深陷争议之中。
凤凰网《风暴眼》曾在2021年11月发表一篇光伏行业调查报道《困在光伏里的农民:免费的阳光为何让我欠了银行20万》,几天内,后台涌进了近千条评论。
其中“光伏贷是骗局吗?”这个话题引起不小争议,很多人对光伏贷摇首咋舌,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为光伏贷正名。
那么,农户以光伏贷的形式安装光伏电站靠谱吗?正规的光伏贷是什么样的?农户应该如何避坑?凤凰网《风暴眼》采访了几位银行光伏贷从业者、光伏企业融资人员,他们有的人对骗局和套路深恶痛绝;也有人所在的银行因为风险把控意识不高,有了一笔烂账;还有人反思,光伏贷的粗放发展中,金融机构从来不是慈善机构,不应该给贫困户做。
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0月底,我国户用光伏安装量突破200万户。
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200万户并非一个天文数字,但由于其中很多用户集中于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的农村,因此,在“光伏贷”推进过程中,究竟如何确保农户的利益不受侵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200万个屋顶,即是200万个民生。
“知屋漏者在宇下”,兹事体大,值得我们深思。
以下为三个“光伏贷”从业人员的讲述:“光伏贷骗局本质上是不正规的皮包公司靠光伏来圈钱”刘洋|银行从业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前些年我经手了一些光伏贷的业务。
刚开始,光伏贷是个新兴的品类,大家对其中的风险都关注不足。
时间久了才发现,光伏贷暗埋的“雷”很危险。
一些不合规企业举着分布式光伏的大旗,招摇撞骗。
大家口中的“光伏贷骗局”,本质上就是这类不正规的皮包公司靠光伏来圈钱。
怎么圈钱的呢?举一个房地产的例子类比一下。
如果我要买一套房,市场价格100万,房贷70万,首付30万,之后无论房价涨跌,房贷都自己来还,这是一个盈亏自负的投资。
但现在出现了一个脑子活泛的开发商,他说这套市价100万的房子卖给你300万,首付90万,贷款210万,不过这210万不需要你还,开发商承担。
可能你觉得实际上只花了90万就拿到了一套100万的房子,还挺划算,但是跳出来看,这个事儿的实质是什么呢?是开发商套了210万的银行贷款。
如果不出事儿,那当然是没问题的,买房的省了10万块,开发商也拿到了低成本的资金;但是如果出事儿了,那么按照法律,贷款买房的业主需要还210万,至于买家和开发商的协议,银行是不会管的。
所以前些年我见过的许多不正规的、做中间商的光伏企业,利用农户对光伏知识储备较少和信息不对称,让农户以自己的名义来贷款,这个贷款自始至终都是农户的,而非企业的,虽然企业和农户之间有协议,约定企业来帮还这部分贷款。
但据我所知,许多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同会包装成赠予合同而非代持合同,赠予是可以停止的,所以即使企业套了贷款后跑路了,他在法律上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
这种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想好要跑路,怎么可能没做过功课?所以一旦企业跑路,发电站收益不够偿还贷款,农民也没钱偿还,银行也会产生烂账。
后来有很多银行学“精”了,要求企业对这笔贷款做担保,如果电站收益还不上了企业需要为他兜底。
不过这里面依然有个bug,从法律上来讲,农户是借款人,企业是担保人,但是实质上,这笔借款是企业拿到了,企业同时也是担保人。
按理说,银行贷款由担保人来还,或者其他人来还,这本身就是违规的,谁借钱谁还钱。
但光伏贷特殊在于,是电站的发电收益来还贷款,如果电站收益不及预期,企业来代偿。
这当然也不能完全算企业来还贷,所以这种产品就有了一些空间。
光伏本身是好的,但是早些年的时候骗子和不规范的公司也的确多。
为什么房子和车子不容易玩这种骗局呢?因为价格相对透明,光伏门槛还是比较高,一般人也不懂值多少钱,是怎么回事。
有时候银行做光伏贷,也不是为了赚钱。
这个东西信息不对称,又符合国家政策,容易讲故事。
所以有些骗子公司可以农户银行两头骗,农户肯定是真的受骗了,但是有些银行是真的不懂还是装不懂就不太好说了,各有各的利益在里面。
不过,卖光伏搞光伏贷骗局的企业,和正规生产光伏材料的厂商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贸易公司、皮包公司,后者是制造业,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光伏不会让农民致富,只能说增加一些收益”杨立军|一家城商行银行从业者最初接触光伏贷大概是在2017年年底,突然有许多光伏经销商来和我们银行对接,我也是那个时候被领导派去跟进光伏相关的业务,从那时候开始了解光伏贷。
当时的背景是国内光伏产能过剩,国际上对我们的光伏出口做反倾销调查、加征关税,所以国内的光伏产能需要在内部消化。
对应的,国家出台了一些对于户用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政策,地方政府也会对本地的光伏企业进行一些扶持,比如用了本省指定企业的光伏配件,就可以向省市级财政申请补贴。
在政策的助推下,大量的厂商蜂拥而至,想要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
最初很多光伏经销商是怎么来的呢?有些对政策比较了解的电力系统的从业人员,想抓住光伏这个风口,于是随便拉起一个草台班子,东拼西凑一下,就能成为一个光伏厂商。
这是最初几年很典型的一套做法。
因为来求合作的经销商太多,我们当时也做了一次筛选,很多想要合作的企业给我的感觉是,它们不是为了在这个行业里好好做事儿的,好像就是想来蹭一波热度,捞一把就走。
这种我们是不想合作的,我们也担心有风险。
我们银行对厂商的选择还是比较谨慎的,首先要看技术在行业内是不是比较领先的,成本是不是控制的比较好,现在龙头的生产商就那么几家,如果不是和龙头企业合作,我们会直接pass,如果发电收益没问题,那后面就会很省心,我觉得这是光伏贷的逻辑基础,第二我们还会看这个经销商他是不是扎根这个行业,比如我们要求经销商不能混业经营,如果你的心没有放在这个行业里,那是不行的,因为分布式光伏是一个长期的事儿,几十年的情况。
光伏贷的贷款,是电站收益来还,所以我们也会测算一个电站具体的的发电收益,寿命大概是多少年。
这种测算我们都按保守了算,最后做比较的时候发电量只会比测算的高,不会低。
加上经销商他本身对贷款是代偿的,所以许多经销商都会给电站买财产险,经销商会考虑风险的转嫁,万一冰雹、地震导致电站损坏了,那么保险公司是会兜底的。
厂商之外,对农户我们会查征信,看看有没有不良记录,再做一些基本访谈,比如一家几口人、主要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