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节能与环境工程协会秘书长 李 军2018—2040年全球不同国家的累计储能装置量 Bloomberg NEF(彭博新能源财经)/供图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
根据欧洲光伏工会(EPIA)的预测,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体能源结构的比例将达到总能源消耗量的50%以上,光伏发电所占比例将超过20%;至21世纪末,在能源总供给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超过80%,光伏发电占比将超过60%。
能源网络也在发生变化,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也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渗透,而能源网络的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大量的储能系统。
储能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有效调节新能源发电引起的电网电压、频率及相位的变化,使大规模风电及光伏发电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提高绿色能源整体利用率。
《规划》的顺利实现,储能是关键要素。
按照能量储存方式的不同,储能可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三类。
其中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
新能源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是首选。
锂离子电池储能性能较好,使用寿命长,循环次数高。
一般情况下,锂离子电池可循环3000次左右,钛酸锂电池则高达2.5万次。
锂离子电池的新增装机规模在全球和国内都居于榜首,国内众多企业布局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电池梯次利用延长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使其进一步降低成本。
铅蓄电池技术成熟,电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