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长起来的40年。
8月13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广核与深圳40年共成长”媒体采访团先后走进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中广核设计院及中广核研究院,探访中广核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到迈向世界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次采访团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青报、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羊城晚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深圳晶报、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深圳商报、中国商报、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及壹深圳等10多家媒体近30名记者组成。
01 探访我国核电发展摇篮 这就是小学课本上的那个“大亚湾核电站”吗?在记者的欣喜之中,采访团首先来到了大亚湾核电基地,实地参观了核电科普展厅、大亚湾核电观景平台以及模拟换料水池,了解了中广核40年发展历程,对核电站设计研发、性能验证到工程建设、生产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为直观和立体的认识。
1978年,邓小平同志宣布引进两台法国核电机组,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商运,成为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核电从深圳大亚湾畔高起点起步,与深圳40年同发展、共成长。
核电站每12个月或18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换料大修,更换三分之一的核燃料。
对于神秘的“核燃料”,采访团记者们充满了好奇。
在大亚湾核电基地技能培训中心,采访团跟随技术工程师的讲解,深入体验了培训核燃料换料操纵员的模拟换料水池。
该模拟换料水池1:1等比例打造,是全世界除法国以外仅有的换料操纵员培训模拟水池。
利用这些训练设施,可在安全状态下进行核燃料操作员的换料操作培训。
如今,大亚湾核电基地正源源不断贡献清洁、稳定的电力,且安全业绩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深圳40年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走进“华龙一号”诞生地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历经40年,中广核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和全球最大的核电建造商,与诸多国际核电巨头同台竞技,并打造出了国家名片“华龙一号”。
在探访过程中,采访团尤其关注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诞生在位于深圳龙岗区的中广核设计院,该院拥有我国核电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着我国核电领域多项重大科研任务。
在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横空出世,这是中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成果,其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发代表着我国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为实现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
03 揭秘核电“全科体检中心” 此次采访第三站,记者们来到了中广核研究院。
这里拥有目前全世界同类设施中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中广核综合热工水力与安全实验室。
该实验室承担着全方位检测核电站设计合理性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核电系统与设备的“全科体检中心”。
与此同时,采访团还了解了中广核的先进核能系统、核电机器人、等离子体技术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广核科技创新成果。
40年来,中广核起步于大亚湾,立足深圳、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未来,中广核将继续扎根深圳,大力推动我国核电创新集群发展,带动我国核电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