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七十二峰最东的一峰叫凤凰峰,海拔600米,位于衡东杨桥、蓬源镇内,距衡东县城40余公里。
凤凰峰?是峰上落凤凰,还是山形像凤凰?人们常常问着同一问题。
其实,清代光绪年间的《衡山县志》就有记载:“凤凰峰在县治河东,因有凤凰至得名。
”《南岳志》也称凤凰峰“上有峻坡生梧桐,朱雀荐瑞来仪。
”从县志和地方志可以得知,取名不因山形像,凤凰峰上落凤凰。
凤凰峰延绵数十里,重岩叠嶂,奇峰簇拥,树木苍翠,隐天蔽日。
真乃钟灵毓秀山、鸾翔凤集地!凤凰山上栖凤凰,当地人们就把凤凰看作神鸟,尊称为凤凰老爷。
凤凰峰山腰有一眼神泉,在泉水旁建有一座庙,供奉着凤凰老爷和观世音佛像,是当地人的重要的佛教场所。
据说泉水可治百病,被神化为“仙水”。
农历的六月初六日,是凤凰老爷生日,这一天上山求取“仙水”的人,提桶携壶络绎不绝。
“仙水”包治百病有些夸张,但是对于治疗皮肤病却是百验不爽。
衡阳、株洲、湘潭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常住山上,养生修身。
为什么把凤凰峰归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大概是南岳山上有凤凰,凤凰峰上也有凤凰,虽然两山相距几十里,但两山凤凰本一家,凤凰峰也就纳入了七十二峰之内了。
唐代诗人杜甫到南岳,就写下两首咏南岳凤凰的诗。
一首《望岳》,开篇首句说“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在《朱凤行》中,也首句说“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虽然,大诗人没到过凤凰峰,但来南岳说凤凰,让凤凰峰也充满了文学之气。
特别是诗人在《朱凤行》里,以诗明志,以诗喻人,让凤凰峰具有了更高的人文情怀。
公元769年,杜甫投奔其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路过南岳,杜甫借“朱凤”,拟比衡州刺史韦之晋。
韦之晋为衡州刺史,励精图治,仁心仁政,惠及鳏寡,民众拥戴。
然而,因损害贪暴人之利益,被小人所诋毁,终不得宠,被迁潭州。
杜甫借“朱凤”来赞美好友“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凤凰峰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相传,元朝末年有一支几千人马的起义军来此安营扎寨,统帅部有主将7人,个个武艺非凡,胆略过人,尤以王成仙更胜一筹,被拥戴为辅天大王。
他们割据一方,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弄得朝廷惶惶不安,屡屡派兵围剿,次次被义军击溃。
后来,调集一支王牌军再攻,义军寡不敌众,剩下两三百人退至山中寺中,山中寺三面绝壁,只有西边一条羊肠小道通山下,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元军人数多,武器精良,但义军凭借险要地势,与元军对峙两年多。
后来,元军调来大量炸药,乘夜将东、北两个山口炸开,蜂拥而上,将起义军剿杀在凤凰峰,只有辅天大王王成仙骑着一匹骏马突出重围。
王成仙杀开一条血路,快马加鞭向西逃窜,元军一路穷追不舍。
王成仙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经过上山头时,头盔被狂风吹落,后人称此山为“帽岭”。
逃至白莲附近一座山峰时,王成仙的坐骑被元军乱刀劈死,此地后来被称为“斩马岭”。
王成仙弃马狂奔,进入石湾甲枣村,夜深路迷,当地百姓用一盏小油灯护送转移,此地后来称为“小灯村”。
天色微明,王成仙在路边一口小水塘边除污去垢,捧水洗面,该塘被称为“洗面塘”。
王成仙逃到一山头,已是精疲力尽,卧地不起,元军追兵赶到,刀起头落,王成仙被砍下了首级,此山被当地人称为“截头岭”,后来大家认为不吉利,改名为“铁头岭”。
元末农民起义军在凤凰山建立根据地,与元军周旋了好几年,为黎民百姓所传诵,也留下了许多起义作战地名和故事,虽然正史里找不到记载,但传闻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资源开发部在衡东凤凰山安装了44台风力发电机,每台风力发电机24小时不间断发电,三皮长长的风叶就如凤凰扇动的大翅,带动着发电机高速运行,日发电量可达3500千瓦时。
风电机组昼夜不停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电力资源,嗡嗡之音比凤凰的嗷嗷之声更悦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