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某日,考秀才屡落孙山的徐寿来到无锡华家,帮着主人修理七弦琴。
华家主人觉得这个人谈吐不俗,博览群书,便把他招为儿子的教书先生。
主人的儿子叫华衡芳,徐寿比他年长22岁。
往后的日子里,两人将一起手拉手,在晚清科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
徐寿不喜欢八股文章,华衡芳也是同样的爱好。
在鄙夷科技的晚清,两人却对科技产生浓厚兴趣。
面对西洋科技书籍,两人不仅认真学习,还亲自动手验证。
他们把珍贵的水晶印章磨成三棱镜,模仿牛顿作白光分色实验;冒着生命危险,研究枪炮的弹道抛物线。
许多人认为他们做无益之学。
但洋务运动兴起,却为两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曾国藩成立安庆内军械所后,让徐寿、华衡芳专门负责蒸汽机的制造。
造蒸汽机必须依赖数学、力学和物理学等知识,还必须有制造机械的实际工艺经验。
徐、华对于前者已具备必要的条件,对于后者却是缺乏基础的。
加之军械所设备简陋,全靠手工操作,困难很大。
于是,两人有了初步分工,由华衡芳主要负责原理研究和数据测算,徐寿负责机器制作。
只凭纸上简单的图片和原理,两人在洋人船上日日研究三个月,真的一锤一锤敲出了个蒸汽机!1862年8月,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制造成功。
从结构来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来的蒸汽机与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往复式蒸汽机相差无几。
曾国藩在看了蒸汽机的试验结果以后,甚是高兴。
他兴致勃勃地参观,由衷感叹:“火愈大则其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
”他还在日记中兴奋道:“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哉。
”蒸汽机是当时最先进的动力机器,是驱动一切机器的主要动力。
它的试制成功,为制造火轮船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无疑为以后各种机器的制造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就在蒸汽机问世当年12月,经多人的努力制成了一艘长约18米、宽3米的小火轮。
曾国藩欢欣鼓舞,并于12月20日在安庆江面进行试航。
曾国藩还特地将该船命名为“黄鹄”,意为此船是能飞能游的大鸟,出入于江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