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强国怎么排位?美日法俄?别开玩笑了,这都是哪年的黄历了。
现在应该是中法俄三国杀,美日早出局了。
2017年东芝就申请了西屋破产,西屋的AP1000在国外差不多画上了句号,美国与日本参与民用核电的能力也基本画上了句号。
这事儿还得从43年前讲起。
1979年核能史上发生了件大事,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一侧的给水主泵停转,汽轮机停机,2小时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次反应堆堆芯融毁的事故,事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大,但对核电发展的进程影响很大,核电进入了冰河期。
到了1999年西屋的电气部门(核能部门)以1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BNFL)。
直到5年后BNFL以54亿美元卖给了日本,这其间英国未对西屋进行任何大的运作,只是小心翼翼地维持这个组织。
英国人在等待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中国,随着中国的发展,一定会爆发出巨大的能源需求,核电的第二春。
据说这个世界上最擅长谋划的就是英国人,最聪明的是日本人,这两家立即碰出了火花。
英国在核电最低迷的时间买入(当然福岛事故后更低迷),在中国准备大上核电(实际上只是个预期)时卖掉,即使最老辣的股民也得佩服。
股市上有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但从结局上看英国确实是师傅,但日本做徒弟都是不合格的。
接下来登场的是当时人傻但钱还不多的中国了。
中国对核电技术的渴望就不用说了,自己研发对于当年又穷又自卑的中国人想都不敢想,能买到已经相当不错了。
能拜的神都拜了,西屋当然是最大的神,但西屋到底怎么样,当时估计也不清楚,即使今天很多中国人也不知道西屋什么情况。
可能是看到中国的钱景日本才重金出手,而英国也终于等到了猎物的出现。
对于日本收购西屋,中国绝对是羡慕嫉妒恨,中国绝口不提西屋是日本公司这一事实,以免拉低西屋的身价(实际上日本虽然拥有近80%的西屋股份),引进日本公司的核技术也不好交待。
这时西屋与美国政府唱起了双簧,一个要卖,一个要限制,最后卖了个绝对高价。
中国也不管东芝不东芝了,看的是西屋的招牌,中美日大合唱把西屋的AP1000吹上了天。
中国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是中国电力与中国核电技术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目的就是引进和消化AP1000。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AP1000太难消化了,十年都落不了地。
不但中国消化不了,日本也消化不了,因为这个AP1000本来就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就是西屋人二十多年没事儿干时在草纸上画的圈圈。
不过今天,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七改八弄还是建下来了,改名叫CAP1000。
网上有各种传说,当然也没有谁太关注这个项目了。
比较惨的是日本东芝,54亿美元买进后就是真刀真枪地干,在美国承接了好几个大项目,就是干不下来。
结局就不用说了,赔到什么程度,为了这个西屋先是变买家产,家电卖了,半导体卖了,没什么可卖的便财务造假,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申请西屋破产。
东芝更担心的是这些半拉子项目的索赔会不会涉及母公司,不然东芝都无法继续存在。
回头说中国,当年傻子家里不是一个傻子,除了中核技,还有中核和中广核,中广核可以依靠法国技术,中核大概就是军转民那一帮,三大集团里最不被看好的,网上有很多传说,什么要被解散啊,老领导出面啊,不知真假,反正那年头没有洋大人撑腰,国人也不信你能干出啥,也不会有大的支持。
但这个中核可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除了坚韧不拔,在商言商的精神在中核集团得到了最大发扬,你嫌安全壳小,我给你修大的,一个不够修两个,怕地震海啸洪水,我给你评估千年万年的海啸洪水,给你加高建坝,给你修顶置水箱,备用发电泵站不够,我还赠送大功率泵车,反正你能想到的我就能做到,在强大的工业与基建能力的加持下自然就有了华龙一号的强势诞生。
实际上真动真格的干起来,所谓高不可攀的技术可能就是一层窗户纸,根本的还是科研与工业实力。
今天,AP1000早都不存在了,东芝和他们的西屋也退出了,但是不是华龙一号就能一统江湖了。
实际上我们还只是新势力,除了老牌法国,别忘了还有俄罗斯。
虽然切尔诺贝利家喻户晓,但不妨碍俄罗斯当下才是国际上订单最多的国家。
原因很多,除了建设运营费用低,俄罗斯的核工业链很齐全,从原料到电站建设到核费料,废弃核电站处理都比较全面。
中国核电发展有什么启示,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