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大风扇、增风机!北京地铁改造车站车厢“送清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3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滑环   浏览次数:133
核心提示: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博 邓伟三伏天里,北京地铁开启“清凉模式”,为车站和车厢“消暑降温”。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今年,北京地铁在全面推行“强冷弱冷”车厢模式的同时,还分别通过采取加装倍增风机、改造送风格栅、给地面车站加装电扇等,努力优化站车的温度条件。42座地面车站安装790台风扇8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15号线国展站站台看到,两侧站台门上方新安装的24组工业风扇,正不停摇头旋转着,为站台上候车的乘客降温。相比之前车站安装的风扇,新的风扇叶片直径更大,风力更足。尽管站内温度依旧较高,但风扇吹出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博 邓伟三伏天里,北京地铁开启“清凉模式”,为车站和车厢“消暑降温”。
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今年,北京地铁在全面推行“强冷弱冷”车厢模式的同时,还分别通过采取加装倍增风机、改造送风格栅、给地面车站加装电扇等,努力优化站车的温度条件。
42座地面车站安装790台风扇8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15号线国展站站台看到,两侧站台门上方新安装的24组工业风扇,正不停摇头旋转着,为站台上候车的乘客降温。
相比之前车站安装的风扇,新的风扇叶片直径更大,风力更足。
尽管站内温度依旧较高,但风扇吹出的风,还是能带走不少身上的热量。
一到三伏天,地上车站和地下车站的环境可谓“冰火两重天”。
地下站装着空调,还晒不着太阳,候车环境相对舒适;而地上站并非全封闭设计,安装不了空调系统,而且天天被太阳“烘烤”,站台就像是蒸笼一般炎热,不仅乘客汗流浃背,站务员们也得在炎热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
“最热的时候是早上9点到晚上7点多,太阳一晒,站台温度能达到40度。
”国展站所在的马泉营站区副站区长张戈介绍,尽管地上车站都有通风设施,但由于站外气温较高,通风吹进来的风依旧较热,因此站内的温度一直居高不下。
为尽力改善地面线路开放式车站的候车环境,北京地铁公司从2021年起,就尝试在5号线、亦庄线地面车站站台加装风扇。
今年以来,地铁公司继续推进房山线、S1线、13号线、15号线、昌平线5条线路地面车站的风扇加装工作。
目前,42座地面车站790台风扇已全部加装完成并投入使用。
检修人员为13号线列车加装网孔板格栅改善送风角度“新风扇可以进行三档风速调节,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灵活调整。
”张戈介绍,新风扇安装后,车站将会在运营时段内持续开启风扇,提高换气效率的同时,也为乘客带来清凉。
新增倍增风机均衡车厢温度近期,一些乘客发现,1号线八通线的一些列车车厢顶部,多了一个类似“吸顶灯”的设备。
其实,这是为优化1号线八通线列车客室温度新加装的倍增风机。
“倍增风机的内部可以旋转,冷气从中间向四周扩散,提升了空调的制冷效果。
”北京地铁运营服务管理部品牌建设主管曹琼介绍,倍增风机有着体积小、节省空间、导风分布均匀、避免直吹、均衡车厢整体温度等优势,可以弥补此前车厢空调覆盖不均匀的不足。
八通线列车新增倍增风机酷似吸顶灯在安装这些设备之前,地铁相关单位就1号线八通线多种型号列车车厢温度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技术分析,最终,确定重点针对原八通线车辆内“冷热场”分布不均情况进行技术攻关。
通过测量模拟以及空气仿真设备技术分析,结合列车既有技术条件,最终确定加装倍增风机的技术方案。
目前,北京地铁已完成对原八通线30列车辆的改造工作,同时实现了司机室对倍增风机的集中控制功能。
调整出风口 空调冷风不直吹除了1号线八通线外,北京地铁多条线路的列车,也在根据不同型号列车的不同特性,“量体裁衣”订制空调优化改造的方案。
此前,由于列车空调出风口正好位于乘客头顶,一些乘坐15号线的乘客反映,夏季空调开启时,容易“冷风吹脖子”。
为缓解车厢空调直吹引发乘客不适问题,地铁相关部门对15号线车辆空调设备进行研究分析,决定对所有列车的空调出风口进行改造。
“15号线列车的空调出风口格栅通风角度原本是单一方向,优化之后改为人字型多角度,出风口内还增加了一层多孔板,吹出来的冷气被分流打散,不再死往一个地方吹了。
”15号线检修中心班组长张晨介绍,今年以来,15号线已逐步对34组列车的2000余块送风格栅进行更换,改造后的空调出风更加柔和。
此外,针对地面线路温度较高、客室冷热不均问题,13号线对车辆客室送风系统进行技术改进,通过在部分车组弱冷车厢空调出风口加装网孔板格栅改善送风角度。
目前13号线已逐步完成10组列车送风格栅的改造工作。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