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思想才有不同的人和事此城过客:四大发明就在我国自己手中,我国也没搞出工业革命。
所以工业革命的关键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人。
马格尔尼访华给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
我国也还是没产生蒸汽革命。
对吧。
始终是人的问题。
其次,以英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搞出了望远镜,蒸汽机,珍妮纺纱机这么复杂而又极具创造力的人造物,我不相信他们搞不出什么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这些。
你可以去看看,蒸汽机从最早的一次性使用,到后来往复式,前前后后经历100多年,不断地改进,最终才出现了小型化的可以安装在摩托车上的迷你蒸汽机。
而造纸,是一个东汉宦官搞出来的。
文盲都能搞出来,你凭什么觉得这是垄断技术?缺你不可?你去看看蒸汽机的结构,比什么印刷造纸复杂了多少倍?吴青萍:英国工业革命的“人”的因素,实质不是“人种”的人的因素(与英国同人种的其他国家均没能产生工业革命),而是英国所拥有“不同思想”的人(的因素)造成的。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如此思想的不同究竟在哪里,它如何得以产生的?就英国工业革命而言,其基本思想的不同,就在于英国17世纪时,为推动科学理论的技术化、产业化、经济化,竞相采取专利、税收、证券、金融等措施办法,大力保护鼓励和激励技术发明创新活动,继而催生了像瓦特、爱迪生、达尔文等发明大家纷纷亮世,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而英国人如此不同的思想究竟是如何得以产生的呢?这就必须还要追根溯源去思辨寻找。
我认为,很重要很根本的一条可能与其宗教(信仰)改革,促使新教从天主教里蘖生出来,让新教确立为英国国教极有(因果上的)关联。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揭示出的,新教(比之于天主教)突出的劳动观、天职观、平等观、节俭观、财富观、事业观、奉献观、博爱观等,都是其必须的思想基础。
方宇军:中国在秦统一之后超迈于世界,直至十七世纪,西方人仍在称羡中国,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一落千丈,不仅西方列强在中国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而且东方小日本也来趁火打劫,甚至变本加厉。
是中国的兵器不行? 我们花巨资买来了。
是中国的制造业落后?我们也在努力引进。
是中国的科学技术阙如? 我们正在虚心学习。
是中国的制度腐朽?我们变法维新,变法维新失败,我们用革命来打碎它。
这一切我们都做了,中国仍然积弱积贫,内无内政,外无外交,加之军阀混战,兵联祸结,中国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我们再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个外来佬似乎也和中国生分,迟迟不肯把真本事亮出来,中国衰败依旧,只能任由日本人在中国的大门内外自由地进进出出。
中国近代落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迟迟没有实现市场经济,反过来说也一样,西方在近代领先于中国,是因为它们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吴青萍:上面方宇军这段话来自于作者发表于《爱思想》网站(我国当下著名的学术园地)的专论——《中国近代为何落后于西方》的核心观点。
原文很长,但其中心意思无非就是“经济决定论”——市场经济决定论(一搞市场经济中国就会先进起来)。
如此所持在我们学界大有人在。
比如还有从经济基础、从产权私有化、从经济自由化等各种经济性角度(事实上还可顺理推出另外一些从诸如政治性、体制性等非思想性角度)来阐述中国改革的关键所在,诸种见识其实有嫌表面和片面。
本质的全面的去看,一则,人家的发展先进未必仅只取决于其市场经济的兴起。
就英国的发展模式而论,没有古希腊文化中积累的科学理论,没有13世纪初期的大宪章运动,没有16世纪的宗教改革及新教伦理思想(绝非仅是追求俗世之利!)的高奉(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诞出)等,光凭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哪能成功呢。
由此可见,科学也好、宪政也好、资本主义也好,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也好,都是有其特定的思想滋生基础的。
二则,亦可联系我们这些年来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事实来看,虽然符合着传统观念文化的世俗性底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促成着我们GDP总值迅速增长,但经济的总体质量和效益却长期得不到大的提升。
所以者,中西竞争的取胜之道,确实不能局限于一个“市场经济”就行的。
根本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具体讲,则是那种富含现代性超越性先进性的思想意识(如曾经的革命崇高精神信仰【阶级说在外】)来支配我们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