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在2021年持续成为焦点。
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新能源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和爆发期。
在大庆谋划构筑的五大立市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占据了重要位置。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开发、地热能开发、氢能开发五个产业主攻方向,也为企业拥抱“双碳”描绘了美好“钱景”。
西出让胡路,沿让杜路行进,不一会就可以看到成群的风车,如同身着银甲的巨人在阳光下演练队形,缓缓挥舞着耀眼的钢刀。
驾车继续行进,就可以看到成片的光伏板,如同士兵放下的盾牌,错落有致地与风车阵列相映成辉。
不仅仅是杜尔伯特和林甸,大庆很多县区的盐碱地、泡沼边都可见高大的风车和成片的光伏板。
头部企业纷至沓来新能源的梦想照进现实十年前,如果有人说要在盐碱地上“种太阳”,还很容易被认为是痴心妄想。
十年后,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并落地生金。
2018年,大庆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大庆的新能源产业踏出铿锵的脚步。
2019年11月,华锐风电投资10亿元建设大庆新能源综合产业园区。
2021年新年伊始,国内首个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基地)落户大庆。
3月27日,大庆与华能内蒙古东部能源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力在大庆经开区建设大型风能、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大型储能、制氢及氢能全产业链项目,初期规划300万千瓦风光资源,按照“发、储、运、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风光氢储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形成氢能产业发展基地。
5月10日,大庆与哈电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哈电集团将与大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强新能源产业,共同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共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8月11日,大庆新能源科技研发中心投入运行,标志着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的科研功能全面启动。
同日,大庆市科技局发布新能源领域“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明确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市外研发团队联合大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揭榜。
进入9月后,大庆两个省重点生物质能(投资6.4亿元的大庆庆翔生物质发电项目和大庆圣泉100万吨/年生物质精炼一体化项目)项目,也即将迎来竣工投产期。
天赋异禀是“潜力”高质量发展可成“绩优”上风力发电项目,大庆有独特的优势。
大庆地处举世闻名的敖古拉大风口,年有效风速持续时间长,年平均风速达3.8米/秒,是国家9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黑龙江省西部风电产业布局重要区域。
同时,大庆雄厚的工业基础也为风电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保证。
发展光伏发电,是因为大庆光照充足,是我国第二类太阳能资源区域。
同时,大庆年平均温度较低,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效率,适合建设各类型光伏电站。
发展生物能,则因为大庆生物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剩余物570万吨、畜禽粪便621.25万吨。
发展氢能,是因为大庆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资源也很富集,制氢所需的一次能源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而且大庆地热资源埋层较浅,水质优良,可再生能力强,更是国内罕见的大规模地热富集区,开发潜力巨大。
除优质的资源禀赋外,国家电网、油田电网结构完善,消纳空间具备存量、增量优势,也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条件,吸引着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大庆。
目前,风电项目建成规模167.7万千瓦(2018年以前省里核准风电)、占比约32%,光伏发电项目建成规模约73.7万千瓦(2018年以前在省里中标项目72万千瓦,国家、省光伏扶贫计划1.7万千瓦)、占比约14%。
2020年全市新能源电源发电量约40亿度、占全市总发电量比重约24%,已超出2021年国家下达全省可再生能源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最低值20%和激励值22%。
这一亮眼数据足以彰显大庆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的坚定信心和行动力。
风电方兴未艾,光电风生水起,生物质能和氢能乘势而上,地热能蓄势而动。
大庆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具备“潜力股”的特质,如果能始终秉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大概率会成长为“绩优股”。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打造转型新引擎建好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是大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总任务,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百年油田(大庆)转型发展重要接续产业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国家示范,是大庆未来几年的重要抓手。
大庆将以先进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为引领,重点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高比例消纳和综合性应用,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循环发展、行业高质量发展。
到“十四五”末,大庆新能源总规模应达到900万千瓦以上、新增新能源规模600万千瓦(风电约220万千瓦、光伏发电约380万千瓦),含油田规模100万千瓦(风电约30万千瓦、光伏发电约70万千瓦)。
要想抢抓历史机遇,并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庆就必须持续增强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提高大庆市新能源利用比例,促进各类新能源及相关技术在城市中的推广应用,探索碳交易、发电权市场、售电权市场等建设。
同时,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搭建能源互联网创新平台,深化大规模清洁能源送出及并网调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抢险等技术研究。
此外,丰富新能源应用场景,探索在油田“磕头机”周边地区布局光伏等分布式能源项目,推动油田作业清洁能源替代。
借鉴江苏省先进做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培育壮大高附加值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推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向供热转型升级。
另外,拓宽能源消费渠道,谋划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加氢站、能源互联网等智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
而以上这个路径的实现,相关产业政策的梳理和落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金融和资本的助力、专业平台的良好运营、地企合作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探索,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保障。
位列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三个“潜力股”梯队的新能源产业能否变身“绩优股”,到2025年实现理想状态下的300亿产值,成为大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从政府到社会,从产业到行业,都需要奋力书写这份考卷。
本报记者 王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