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乘着清凉的风走在桥上桥下凉水河里清澈可见水草漂荡可见荻花临水而开更可见高大的白色风车立于河畔、倒映于河中△白色大风车立于河畔、倒映河中,不仅可以提供能源,还成为经开区的一处地标。
白色风车的真实身份是风力发电机,所发出的电用于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简称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的日常办公与运营。
作为北京经开区的地标性建筑,“站”起来时,它借助风的力量,让世界都看到了北京经开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足迹;“躺”下去时,它依靠叶片公园,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座校企合作的科普桥梁。
为产业而立 却为亦城风景金风科技是一位浪漫的“诗人”。
从“为人类奉献碧水蓝天,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使命,到“让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的实践,这位“高产诗人”把风作为能源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多情的诗歌。
大风车是诗的朗读者,生活、工作在北京经开区的人就是欣赏者。
2011年底,金风科技在凉水河经开区段用4天时间立起了首台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2019年底,又在不远处部署了第二台2.3兆瓦风力发电机。
“两台风力发电机达到4.8兆瓦,风大时每小时能够发电4800度,相当于可以保证一个家庭16个月的用电量。
”金风科技北方党委副书记宋永新表示,他们对此曾进行过精准的测算。
对于北京经开区的更多人来说,触不可及的数字远不及眼前这两座蓝天下的白色风车吸引力大。
11年过去了,原本为园区运营供电部署的风力发电机已成人们日常打卡拍照的选择。
择一晴日,与三五好友,漫步于碧水清流的凉水河边,举起手机定格风车,一张堪当“桌面”的照片即可生成。
一张照片,有人读出了金风科技产业报国的精神;有人感叹于此地的神奇,企业产品也能变成一座城的风景地标。
从春天出发 在四季中绽放北京春天的风极大,2021年4月6日那一天也是如此。
“大风车的叶片退役之后就成为了在凉水河畔的叶片公园。
”宋永新回忆道,6日夜间的风很大,晚上11:30左右,运送风车叶片的车驶入北京经开区。
将叶片放到指定地点并非易事,长达25米、重达3.5吨的叶片要从车上吊起,经过灯杆、树木等障碍物,平安落于指定地点。
为此,他们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并将此前参与了前两台风力发电机项目、具有丰富吊装经验的项目经理也请到现场。
7日凌晨2:00准时安装,这时候风竟然停了。
看着平安落地的叶片,在场所有人心里的石头也随之落地。
△大风车的叶片退役之后,“身”上刻有风电能源的知识,成为科普之地。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四季有景的公园和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基地,为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和孩子们的科普教育添上了浓重一笔。
静置于公园里的叶片,记录了包括世界风电能源、中国能源发展以及金风科技全球装机情况在内的知识。
家长和孩子们流连于此,往往惊叹于身边景色之美、眼前叶片之大,却很少有人知晓发生在2021年4月6日的故事。
启科普之行 架校企合作桥“哪里有金风人,哪里就要有金风公益。
”宋永新告诉记者,金风科技为此特地成立了北京金风公益基金会,更加专业、系统地开展公益活动。
截至今年6月,累计公益投入近6000万元,打造了风润中华、风暖中华等公益品牌活动。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建华实验亦庄学校等作为近水楼台,更是金风公益活动的直接受益者。
对于很多生活在北京经开区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是在大风车的陪伴下长大的,大风车就是他们身边熟悉而沉默的伙伴。
金风科技将大风车塑造成传递知识的使者,拉近了企业与小朋友的距离,成功架起了校企合作共建科普课堂的桥梁。
金风科技是一个开放型的园区,因此很多北京经开区学校的学生们都参加过企业组织的青少年科普活动。
青少年们在园区里参观工厂、展厅,走进风电课堂,在充满乐趣的科普中了解风电、完成知识储备;知晓自己家乡产业发展情况,潜移默化形成荣誉感和责任感。
“近两年,我们在服务周边学校方面下了一些功夫,除了开设风电科普课程,也请公司的专家先后走进多家经开区学校,跟学校老师一起组织主题科普教育,还结合青少年的阅读特点,设计制作了一套风电知识绘本,免费送给学校。
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风电、爱上风电,同时也实现了校企融合,为我国风电事业发展进行了人才培养和储备。
”宋永新说,作为一个老风电人,他希望有更多成长于大风车下的孩子成为他们这一辈的接班人,继续进行“为人类奉献碧水蓝天,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