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势力新春季#纳米比亚允许中国投资铀矿,除了4000吨大米,更看重的是与中国的长远合作。
正解局出品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不知不觉间,中国核电已经历了31个年头,从零到全球第三,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可如果细读这段历史,你可能会惊异地发现,原来中国一直都是贫铀国,铀原料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
中国核电是如何突破西方封锁的?中国真的用4000吨大米换来了非洲两座铀矿?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相继试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
“两弹一星”的伟业达成,核电发展提上日程。
1983年,经过缜密的评估论证后,中国确定了发展压水堆核电的技术路线。
第二年,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
1991年12月15日,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
秦山核电站在刚开始的15年,中国核电谨慎而适度地发展。
自2006年开始,中国核电进入了规模化和批量化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批准了29台核电机组开工,其中23台均为二代改进型机组,安全性好,造价低,设备国产化率80%以上。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全球核电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强调“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的建设速度放缓。
2014年8月,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
该方案是由中核和中广核两个近乎同源同宗的技术方案融合而成,基于我国30余年核电经验,借鉴国际三代核电理念,吸取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在技术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均为全球领先。
2015年,两台“华龙一号”装机建设,在福清核电站和防城港核电站作为示范工程,工程进展顺利。
“华龙一号”还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拳头产品,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建设了2台机组。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53台,总装机容量5559万千瓦,在建机组23台,总装机容量2419万千瓦。
发电量全球第二,在建核电机组规模全球第一。
要发展核电,最大的问题是要拥有足够多的铀。
很不幸的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贫铀国,铀矿资源储量少。
2012年,内蒙古中部的大营地区勘探到储量5万吨的大型铀矿,我国铀矿探明储量猛增近一倍,为11.59万吨,达到全球的2.9%,居全球第九位。
总量似乎不少,但中国的铀资源大部分属于非常规铀,品位低,埋藏深,开采价格昂贵,所以产能一直很低。
据估算,中国可开采的铀资源仅有6.8万吨,不足世界总量的1%。
再考虑到这么多核电机组的消耗,中国依然贫铀。
2021年,中国铀矿消耗9563吨,其中70%以上需要进口。
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与铀需求估算在这种现状下,中国核电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赖铀进口。
一方面有那么多“卡脖子”的前车之鉴,一方面还有伊朗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国的铀安全无疑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严峻命题。
那么,中国是如何突破西方封锁的?我国的策略是提前布局,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原则保障铀安全。
两个市场是国内外市场,两种资源是发展先进核电系统或替代性核电的技术资源,以及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跨国收购、投资和长期合同来稳定铀供应的资源。
目前,中国天然铀供应1/3来自国内生产,1/3来自国外供应商的直接采购,1/3来自中国在海外持有的铀矿的产出。
在这后1/3里,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的贡献非常大。
在纳米比亚,中国投资了两座铀矿,有力保障了中国的铀供应。
2012年5月,中广核铀业发展公司联合中非发展基金,成功收购纳米比亚湖山铀矿100%的股权,完成了这笔当时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单体实业投资项目。
湖山铀矿位于该国中西部的纳米布沙漠地区,是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大铀矿,资源储量约29.3万吨,位列世界第三。
中国计划将其建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铀矿,年开采剥离量1.4亿吨,年处理矿石1500万吨。
湖山铀矿地标2018年,中国铀业有限公司与全球矿业巨头力拓集团签署约束性协议,以1.065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后者所持有的罗辛铀矿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一共是68.62%)。
罗辛铀矿自1976年便投入运营,开采设备完善,开采流程成熟,不仅是运营历史最悠久的露天铀矿,还是产量最高的单一铀矿,单矿产量一度占全球铀矿产量的8%,满足我国对铀矿的需求。
罗辛矿鸟瞰纳米比亚的铀矿显然不是白给的。
有人说,中国是用4000吨大米跟纳米比亚换来了这两座超级铀矿。
事实真是这样吗?2016年初,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纳米比亚期间,中国宣布向纳米比亚提供4000吨大米的粮食援助,到2021年已全部执行完毕。
纳米比亚的孩子抱着中国援助的大米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