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了。
电力不仅清洁而且便利,并且绝大多数的工厂设备也都是使用电力工作的。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发电量最多的国家,比如在2019年的时候,我国的总发电量大概是7.5万亿千瓦时。
可是大家知道吗?在发出这么多电的同时,当年我国总用电量为6.84亿千瓦时左右。
就算这个统计数字有偏差,也可以确定,我国每年发出来的电比用掉的电多很多。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些多出来的电最终去向哪里了呢?是存起来了,还是被浪费了呢?如果储存起来,那要有多么大的蓄电池呢?以目前的电池技术来看,恐怕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那多出来的电难道是被浪费了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能有效利用这些电或者调度这些电力?给其他更需要的地区使用呢?退一万步讲,我们也可以不发这么多电嘛。
其实人们能想到的我国电力工作者们也都能想到,甚至在电网建立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用电量和发电量数据肯定不会吻合的情况了。
因此,在发电厂发的电并不存在多发的电,因为电网是根据用户用多少电来决定电厂发多少电的。
首先,民用电不管在用电低峰期,还是用电高峰期都是极为有迹可循的。
基本上一个地区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异,所以与我们的惯性思维不同,发电不是先用后发的,而是先发后用。
在决定发电量的时候,电厂一定会先预估用电量然后再去发电。
当然,这种预估量肯定会和实际使用有出入,这时候就会有电力调度机构来对电力进行通盘的调整。
比如哪个地方需要多发电,哪个地方需要少发电,同时将一部分电力进行流动运输,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虽然每天电厂都在运转,但是发电量是可以控制的,就算控制不住了,还可以进行调度。
并且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多层次、高完善度的电力调度中心,分为国家级、大区级、省级、地区级、县级共五级。
每个级别管理范围不同,可调动的电量和电网规模大小也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保证更加优良的电力供应体系,但调度也不是万能的肯定会有一些误差。
但是根据前期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经过完备的调整,我们国家依然还是有不少多余的发电量,这是这么回事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发电的场所不止人为控制的火力发电厂一种,还有核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这里因为核电比较特殊,为了保证稳定性,核电是直接供电网用户使用的,基本不会存在调度的情况存在,水电受丰水期、枯水期影响使用优先级也会有些不同。
而太阳能和风能受自然条件限制,很难到达稳定的电力供应,往往只是起备用和辅助作用。
这样在预估不准确、调度有误差,以及发电不可控三方面的影响下,最终我们就看到了多余电量的产生,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了。
为了让多余电量不被浪费,现在电力工作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这个电站的作用就是既能发电又能储存电,抽水蓄能电站不像电池那样把电力转化为化学能,它是把电力转化为重力势能。
简单点理解就是,在电网处于低负荷的情况时,把多余的电传到电站带动抽水水泵,把山底的水抽到山顶的水库里。
当用电高峰到来的时候再开闸放水,用水的重力势能带动电站的发电机组产生水电,供应到电网里,这样抽水蓄能电站就可以既发电、又蓄电了。
这样看起来有些多余,但是却可以很好的解决电量供应和使用不平衡的局面,并且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解决大规模电力储存的办法。
当然了,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损耗的情况,对电力的保存效果也是在60%到80%之间。
但是在人类没有发明更大更有效的电力储存技术以前,这种大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依然是最好的。
到2018年底,我国已经建成了34座抽水蓄能电站,还有32座处于建设之中。
因此大家也就不要担心多余的电会被浪费,或者没地方储存了。
不过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一方面合理控制发电量,另一方面找到更好的储存办法。
本期文章的主要内容到这就讲完了,别忘了点赞关注,更多科普知识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