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扬日前,界面广东记者获悉,国家能源局正式复函,同意建设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要求广州开发区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并将在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该区支持,推动尽快取得示范效果,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据介绍,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将秉承“多能协同、节能低碳、智慧高效、创新共享”的理念,创新多业态云服务平台,建设多能互补、氢能、综合管廊能源基础设施,实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体制改革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
界面广东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示范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实现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电、热、冷、气、交通等多能流系统的综合规划、运行、运营和管理,促进能源互联网产业链的建设,促进整个产业快速扩大规模。
为了强化示范区建设,逐步构建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能源系统,广州开发区将重点在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永和经济区、西区产业园(保税区)内开展多能互补示范工程、氢能利用示范工程、综合能源管网示范工程,建设多业态云服务平台,其中多能互补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分布式能源站、地源热泵、屋顶光伏、智能楼宇和充电站建设,以此支撑整个示范区能源综合利用。
知识城试点国家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2015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后,广州开发区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排头兵精神,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地区,第一时间全面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措施。
在配电改革方面,该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
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规范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发改经体[2016]2480号),将“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列入国家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知识城123平方公里地域范围纳入改革范围。
2017年2月22日,由广州开发区国企穗开电业公司、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供电局三方共同合资设立知识城配电公司。
2018年3月9日,三方股东根据股比已将首期注册资本2亿元注入配电公司。
目前,知识城配电公司已完成第一批人员招聘,计划下一步正式开展知识城范围内220kV及以下电网的运营工作。
在售电改革方面,广州开发区获批成为首批售电改革试点区域,也是当时珠三角地区被列入试点的唯一园区。
2016年1月28日,广东省经信委正式将广州开发区纳入广东省售电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范围,明确广州开发区年用电量1000万度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参与2016年直接交易市场。
通过售电侧改革,为广州开发区相关企业用电节约0.08元/度。
2016年,广州开发区企业交易电量超过44亿度,交易总电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共为企业节省电费逾2亿元;2017年,交易电量达70亿度,共为企业节省电费4.2亿元。
据粗略估算,2018年全区参与售电改革的市场主体全年预计用电量78.29亿度,全年预计节约电费5.58亿元;其中,1-8月用电量52.19亿,1-8月已节约电费3.72亿。
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措施,显著地降低了区内重点企业的用电成本,为打造全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配电网建设方面,机制活了,提升了配电网建设效率。
区发改局还在试点的基础上会同黄埔供电局全面优化了企业办电流程,制定了《企业供电流程优化方案》,通过流程优化,进一步提高办理效率和透明度,通过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获得感。
“绿色十条”构筑区域清洁能源体系在深入推进煤电升级和减煤措施的同时,广州开发区加快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定下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实现示范区2020年清洁能源年发电总量3亿度、可再生能源占比1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600吨、二氧化硫排放1800吨、氮氧化物884吨;实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20%以上;需求侧响应资源占比20%以上;新能源产业总体产值实现突破1000亿元。
为此,广州开发区出台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穗埔府办〔2017〕21号),构建了完善的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鼓励政策体系。
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工作方案》明确,把握国家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政策导向,推动广州开发区长岭居片区分散式风电开发项目,填补广州开发区风电产业发展空白。
同时,推进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等垃圾焚烧电厂的建设,实现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还提出探索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地源热泵系统、湖水源能源站的可行性,向周边建筑物集中供冷供热。
此外,广州开发区还加快建设综合能源管网示范工程,开展支持可再生能源消纳的20kV主动配电网建设,以及能源互联信息融合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预计到2020年知识城配电网规模为20kV配电线路18回,开关房48座。
在加快推进已建成管廊资产接收和PPP管廊公司组建的基础上,推进在区域智慧城市、智慧管廊、能源互联网及物联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建设。
(通讯员:赵勇、黄于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