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636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南方能源观察欢迎投稿,投稿邮箱:eomagazine@126.comeo记者 刘文慧“应用市场对储能系统空间扩展等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储能行业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9月24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
与电动汽车所用的动力电池相比,储能电池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平缓。
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化学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2018年《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标准发布,储能电池在近三年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市场渗透率提升,产品性能、安全性、应用场景等话题也称为行业关注重点。
“和其他工业比起来,储能行业刚刚起步,无论是服务于智能化的电子产品的消费类电池储能,还是服务于移动机具的动力电池储能还是服务于电力系统的电池储能,都需要不断创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李俊峰指出。
疫情影响不明显行业人士普遍反映:疫情对于储能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从出货量看,海外的需求并没有呈现直线下降,相反很多国家在增长,而且规模逐步增大。
从原来兆瓦级、百兆瓦级,现在很多项目接近G瓦级。
”浙江南都能源互联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华介绍。
认证企业的数据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TUV南德意志集团智慧能源事业部大中华区技术总监邱必力告诉eo,他们主要为国内储能企业做出口产品提供认证服务,而今年的认证申请量相比去年呈约20%的递增。
而受益于国内电力系统对电源稳定性发展的需求,国内储能市场活力不减。
今年年初,浙江德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炜还担心今年市场会遭遇“小寒冬”,但结果出人意料,今年的营收比去年至少翻一倍。
邱必力分析,尽管疫情对消费行业影响较大,但电力行业需要进行设备更新,且能源转型下新能源、综合能源等项目增加也带来更多储能应用的机会。
挑战:性能与安全兴盛之下,储能行业也面临着成本、技术发展和安全等挑战。
“从整个电网体系看,储能从发电到输到配到用,每一个场景解决方案和解决模式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要在储能模式的应用场景上区分。
这对储能技术同样也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技术的发展依然是储能未来发展的重点。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工程师曹建指出。
最近这段时间,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陈翔最常被问到这两个问题:“什么时候把储能用的锂离子循环寿命做到8000次?第什么时候能够把电芯做到5毛钱。
”在他看来,更应该考量的是性价比。
“并不是定一个电芯的长宽高和循环寿命就可以,一定要找一个应用场景,根据场景设计出的产品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它的性价比才最高。
”北京天启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沈聪在很多招标文件上看到包括系统技术标准上都提出非常严格地要求,如电芯的循环次数不能低于多少次,但他几乎没有看见有任何文件提到需要系统循环寿命达到多少次。
“招标的循环次数并不等于系统的循环次数,电芯充放电次数乘电芯个数并不等于放电深度。
我们需要重视系统一致性以及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沈聪强调。
而在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尹韶文看来,储能产品后期将从一个集装箱工程化场景应用转向产品化设计。
“随着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标准提升,整个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大幅度地提升,储能产品的商业化可行性会因为产品品质的提升带来的长寿命变得更加可行。
但这个挑战就在于前期研发和生产的投入都会较以往有更大的提升,门槛会进一步提高。
前期产品的定位和设计上会变得更重要。
”储能发展的另外一个挑战在于安全。
“韩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3起储能事故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
在安全事故中怎么寻找运行经济性和运行安全性的平衡点,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沈聪指出。
成本疏导需市场机制在过去的时间里,储能锂电池成本下降以及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动力电池的推动,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