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风光”投资迎来狂欢浪潮的同时,能源国企也相继绘制出行动“路线图”。
3月20日,吉电股份(000875.SZ)发布《发展战略纲要》,表示将于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
所谓碳达峰,指的是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衰减,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
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与碳中和的落实密切相关,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上述公告意味着,吉电股份计划较全国时间表提前7年实现碳达峰目标。
这一消息也带动了吉电股份在二级市场的表现。
3月22日,吉电股份股价应声涨停,报收5.35元/股。
事实上,早在2020年12月8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曾宣布,到2023年,国电投将实现在国内的“碳达峰”。
作为国电投在东北地区的主要上市平台,吉电股份此次公布的“时间表”契合国电投此前的规划。
在传统火电业务亏损加剧的情况下,公司也不断押注新能源板块。
公开资料显示,吉电股份成立于1997年,于2002年登陆深交所。
上市之后,伴随着煤炭价格的高涨和生产规模的扩张,以火电为主营业务的吉电股份曾多次出现亏损。
2008年、201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81亿元、4.48亿元。
面对传统业务的亏损,自2013年开始,吉电股份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通过资产收购、投资设立等途径开展风电、光伏业务,将新能源业务延伸至广东、新疆等地区。
截至2019年末,吉电股份风电、光伏产品收入已从2015年的7.49亿元提升至32.27亿元,占比从17.44%提升至38.18%。
据其最新业绩预告,2020年期间,吉电股份归母净利润达4.4亿元-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2.94%-187.43%。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新能源转型效果得以显现。
在政策与业绩的双驱动下,今年以来,吉电股份在新能源板块的布局也在提速。
1月12日,公司披露,决定由全资子公司镇赉吉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建设吉电镇赉架其100MW风电储能平价发电项目,该工程总投资7.56亿元。
同日,吉电股份公告称,为加快推进公司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发展,拟与莲花山实业、希尔能源成立吉电莲花山希尔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根据公司开发建设加氢站、先进技术制氢应用、液态有机储氢等项目需要,公司拟成立全资子公司长春吉电氢能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金5000万元,进一步推进发展氢能产业布局。
1月27日,吉电股份公告称,公司与度普(苏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在储能和充电桩等领域上的合作;2月8日,吉电股份连发4份公告拟成立子公司,推进内蒙古、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及周边区域、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林省敦化市开发建设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加码氢储、光伏等综合智慧能源。
3月9日,吉电股份再度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张北禾润能源有限公司拟在河北省张北县投资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300MW风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工程总投资约22.65亿元。
而据3月19日最新披露的公告显示,为调整公司产业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吉电股份的全资孙公司阜新市天阜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辽宁阜新100MW农光互补光伏项目,该项目工程总投资约4.75亿元,规划建设容量100MW。
吉电股份在风光氢储等领域频频加码,彰显出其抢占新能源市场的“野心”。
据其战略规划,2025年,公司将建成能源智慧网、政府智慧网、社群智慧网“三网融合”平台试点,生物质能、电能替代实现良好应用,初步建成氢能产业全产业链;2030年,公司将建成吉林西部等多个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盈利能力的国内一流清洁能源企业;到2035年,形成开放共享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企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吉电股份大刀阔斧开拓新能源业务的同时,公司仍面临不小的流动性压力。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账面上货币资金为4.88亿元,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为107.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7.63%。
在“双碳”大目标下,吉电股份在新能源的规划和布局站在了潮流之上,然而最终成效几何,还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