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核能的多用途产业化应用时代正在到来。
在山东省海阳市,核电站除了为城市供电供热,还“投身”于海水淡化,已实现淡水资源和热资源的联产联供,这为解决我国北方城市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提供了新的方案选择,也为利用核能应对气候变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近日,由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的“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海阳投运,该技术通过抽取海阳核电机组的蒸汽和余热,驱动水热同产装置,将海水直接变成满足饮用水标准的95摄氏度淡水,首次实现了源侧的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
该示范工程供能面积1万平方米,每日可提供饮用水120吨。
什么是“零能耗”制水?澎湃新闻了解到,海阳核电水热同产同送示范工程利用海阳核电机组的抽汽和余热驱动水热同产设备,通过多级闪蒸、多效蒸馏工艺,每小时生产5吨满足饮用水标准的高温高品质淡水,再通过一根管道输送到用户侧,并在此进行水热分离,热量进入热力系统,放热后的水进入供水系统使用。
目前,核电专家村已用上该工程产出的热和淡水。
面对全球性的淡水危机,单一的核能海水淡化探索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自1987年开始,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便关注到核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并组织有关国家对其技术与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
技术上可行并得到实践验证的核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低温供热核反应堆,这种堆型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提供热源,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于海水淡化;另一种,是依托现有核电站作为海水淡化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