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技术产品,无论是从政策优惠上,还是从营商环境上都给到了足够的优惠和优待,但在不少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从员工素质到老板经营理念上都相对保守,面对现如今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企业能活下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也对坚守在制造业的大家伙表示敬意。
咱们国家目前对国内企业的引导方向主要是技术和信息化,这两者分别重点要解决技术附加值低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
就技术革新的问题来说,被广大老板一直诟病的校企合作始终不能顺畅的以市场化行为开展。
这中间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是企业方,企业想要寻找技术合作,首先,要切实了解目前技术症结所在,对自有技术上的理论熟悉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进行技术革新。
其次,要在技术问题上有包容心,其实在面对技术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不少人都逃不开文人相轻的魔咒,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老板的决策。
第二是科研院校,科研系统里有不少专家做事都是很务实的,但也不乏漫天要价之辈,技术,它的特征比较明显,既存在时间先后的问题,又存在难易深浅的问题,科研系统还是要明确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为己任,从基础上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第三,政府方,近段时间,政府发布了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合同模板,这表明政府也在下沉解决产学研不通畅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加紧举措,为提升制造业员工素质铺设道路,以此推动企业创新;技术梳理方面给大家举个例子,在锻压行业模锻 B21J5/02 技术中主要专利申请人为主要申请人的技术保有量在该技术领域中占比在单一技术领域内,头部企事业单位占比还是很高,这也可以帮助自身企业寻找方向,谋求发展。
中国专利虽然经历了疯狂增长的时期,但专利海洋之大,只要详细研究,对企业也是大有裨益。
以下是国内在锻压行业非常优势的学校,给企业主做参考。
一、华中科技大学推荐理由: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围绕材料成形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 和学科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和国 防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材料成形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 交流的基地。
实验室围绕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演变规律、形变/流变机制,以及形性协调控制方法三个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成形技术与材料科学、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特色与 优势。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材料成形过程模拟理论与方法;2)数字化模 具设计与制造技术;3)快速成形与快速制模技术;4)精密成形工艺与装备;5)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
实验室是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的,人才队 伍主要由该学科领域的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组成。
已形成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 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术气氛活跃、作风严谨、富有朝气的研究队伍。
下设研究团团队中,相吻合的两大团队介绍1、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 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和湖北省创新团队,于 1965 年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由 100 多名不同学科和层次的人员组成,知识结构涉及材料、材料加工、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光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目前由史教授负责该团队的工作。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方向:(1)塑性成形制造技术与装备(2)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3)三维测量技术与装备(4)节水产品快速研制技术(5)等静压近净成形技术(6)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2、精密塑性成形研究室该团队主要从事金属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工艺及装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拥有 一支年龄梯度合理、团结求实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教授 2 名(杰青 1 名)、副教授3 名、高级工程师 1 名、博士后 1 名。
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 9 名、硕士研究生 14 名。
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总装预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在内的 40 余项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获得授权专利 35 项,制定机械行业标准 4 项,出版教材与专著20 余本(部)。
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5 项。
与 40 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精锻生产线 30 余条,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
二、燕山大学推荐理由:拥有先进锻压成形技术与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1)大型锻件锻造质量控制技术与科学;(2)冲压成形智能控制;(3)重型锻压成套设备设计及其流体控制技术;(4)大型重载操作装备设计理论。
与贵司吻合的团队介绍1、智能锻造及特种成形工艺与设备团队2001 年成立至今,团队承揽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30 余项企业合作项目;先后完成了 2 项投资亿元以上工程项目、10 余项投资千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主研任务和设计工作,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50 余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 100 人。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锻造新工艺及其智能制造系统研发、管板材颗粒介质成形工艺及理论研究、重型装备现代化设计理论及智能化研究。
团队已在重型装备现代设计理念及应用、锻造产品新工艺及工艺设备一体化、管板材颗粒介质成形工艺及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成果,并与全国各地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3 亿多元。
研究方向及成果锻造新工艺及其智能制造系统研发面向通用产品、专用产品、军工产品、民用产品开展锻造新工艺研究,应用神经网络、 最优化控制、人工智能、软件科学、塑性力学、有限元模拟、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实现锻造工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该方向目前成功开展了 CNG 高压气瓶拉拔成形工艺及生产线研发、GM180 消防瓶数控热旋压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径向锻造工艺智能系统、叶片镦头新工艺及模架研发、铁路机车钩舌锻造工艺研发等科研攻关项目。
2、智能装备机电液一体化元件及系统创新团队孔教授科研团队,为“燕山大学智能装备机电液一体化元件及系统创新团队”。
近年来,团队获“十二五”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项,其他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 7 项。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 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省部级课题与企业合作项目 70 余项,出版教材、著作 7 部,发表学术论文 300余篇,授权/公开国家专利近 200 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 300 人。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团队已在先进锻压装备系统、全液压风力发电机组、高压及超高压液压元件、仿生机器人液压系统、航空航天液压元件及系统、、工程机械机电 液一体化仿真平台等 6 个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成果,并与全国各地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显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3、工业生产线关键装备理论、工艺及应用团队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虚拟设计与制造技术、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机器人机构学 理论与应用、连铸技术、自动机械工艺及装备、空间曲面参数化、复杂锻件缺陷机 理及控制。
团队在工业生产线关键装备理论、工艺与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并与多 家企业进行合作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与企业合作项目 7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 50 项,转化专利近 10 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 100 人。
研究方向及代表成果复杂锻件缺陷机理及控制团队面向枝杈类锻件挤压成形过程中的折叠缺陷,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 法研究成形参数对折叠缺陷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对枝杈类锻件的无缺陷锻造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上海交通大学推荐原因: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的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形工程系,其历史可 追溯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建立的锻压教研室。
为进一步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科发展水平,2011 年 4 月 8 日,塑性成形工程系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合并后的塑性成形工程系改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塑性成形 技术与装备研究院。
研究院在精密塑性体积成形技术、新材料冲压成形技术、大型锻件热加工工艺与理论建模、微塑性成形技术、纤维材料及纤维增强成型技术、先进注塑成型技术、 塑性成形本构理论、塑性成形数值模拟技术、智能化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系统构建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开发工作,已成为我国塑性成形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支持基地之一。
近年来,研究院先后承担了 973 计划”课题、“863 计划”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大计划课题和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重要企业开展了长期的科技和工程合作,为塑性成形和模具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
研究方向及成果金属精密成形与极端成形技术实现了金属精密塑性成形的高精度尺寸精度控制与工艺优化、大型锻件的控形 与控性,有效支持了国家重大重点工程项目智能设计与数字化制造技术开展了数字孪生技术、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智能设计系统、模具智能化加工及 仿真系统和企业应用信息集成的研究,开发了面向应用的工业软件系统,有效支持 了汽车工业等领域的产品开发。
与国内外共建 30 多家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四、哈尔滨工业大学推荐原因:拥有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先进热加工科学技 术综合研究基地,总投资规模 8000 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 6600 平方米,1996 年12 月通过正式验收。
2007 年,以优秀成绩通过运行与绩效评估。
实验室目前拥有比较配套的先进实验设备,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其中水冷 铜坩埚真空感应熔炼炉(德国),双辊轮热精密旋压机(西班牙),真空/气氛热压烧结炉(美国),高温高压气淬炉(法国)等属国际一流;还有快速制模系统(美国)、压蜡机(美国)、脱蜡机(美国)、快速凝固粉末及喷射成形机、真空高温 焙烧炉、5000KN 超塑成形机、10000KN 高能螺旋压力机、电磁成形机、内高压成形机、PHI5700XPS/AES 表面分析系统(美国)、等离子源离子注入装置、半导体激光焊接机、多弧离子镀装置(俄罗斯)等设备。
主要研究方向为各种先进材料的特种精密热加工成形新技术和新工艺,包括精 密铸造、精密塑性成形、特种热处理;实验室还开展精密热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和 智能化、以及热加工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和推广应用。
五、西安交通大学推荐原因:拥有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着重研究材料力学行为的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 效能,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材料力学行为表征与评价;(2)表层材料性能及表征;(3)高性能材料及其应用;(4)严酷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
实验室的总体研究方向和特色是:以力学性能为主要指标的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
即着重研究材料的力学服役行为及其与制备工艺、成分、结构、性能等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服役条件下材料的合理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和判据,并将其用于指导获得最佳服役效果的材料成分设计和制备技术。
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为:根据材料的服役行为和使用要求,提炼表征材料基本属性的性能参量,研究恰当的评价方法和判据指标,把握材料成分、组织和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并反馈于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
实验室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 973 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了以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获得了以 Nature、Science 论文和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代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吉林大学推荐原因:拥有专项的辊锻工艺研究所吉林大学辊锻工艺研究所创建于 1979 年,即原吉林工业大学辊锻工艺研究所,系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二类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一所以辊锻、楔横轧等回转成形技术为主要研究方 向的研究所。
1990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国压力加工专业第八个博士点。
近年来辊锻工艺研究所又开辟了无模成形、冷温精密塑性成形、精密高效加工装备具有特色的研究 方向,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进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同时,研究所十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先后在全国与 20 多个省市的上百家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建成了 40 多条辊锻生产线,为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多点成形压力机、连杆裂解加工装备、凸轮轴加工装备等设备在医疗、飞机、船舶、汽车、建筑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