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伴随着监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尽量满足煤炭、煤电、钢铁等企业合理适度的信贷需求”之后,商业银行近期加大了对煤电等能源领域的保供信贷投放,部分煤电企业的生产性融资压力得到缓解。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金融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
由于煤炭行业此前“两高一剩”的标签,银行对煤电企业的融资较为谨慎,信贷规模整体持续处于压降状态。
然而,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状况,监管为了有效保障民生,明确表示大力支持煤炭、电力及供暖行业的增产保供,多家银行也对相关贷款开通了绿色通道,增加了授信额度。
政策保障“当前能源保障出现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现象,在我国也不例外。
近期受供需失衡、碳中和政策、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传统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我国也出现了电力和煤炭供应偏紧,导致一些地方限电现象,对正常的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银保监会首席检察官王朝弟在国新办举办的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暨监管重点工作发布会上表示。
针对该情况,银保监会于10月4日正式发布《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强化大局意识,优化煤电、煤炭等行业的金融服务,有效应对近期能源供需偏紧的情况,全力做好金融支持能源保供工作。
事实上,上海、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落实煤电保供工作,出台相关政策督促银行信贷投放,同时召集企业和银行负责人安排项目对接。
10月27日,上海银保监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金融服务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供暖等企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开辟绿色办贷通道,优先安排贷款审批投放。
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违规抽贷、断贷,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促进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10月15日,山西省能源局与山西省金融办、山西银行联合举办的煤电企业保供银企对接会上,国能集团、华能集团等煤电集团分公司悉数到场。
山西银行表态将腾挪出100亿元的专项贷款规模,用于保障电力企业的保供融资需求。
河南省发改委则于近期会同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银保监局、河南省金融局,建立迎峰度冬金融支持协调联动机制,组织辖内煤电、煤炭企业申报了一批有信贷融资需求、信用良好、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煤电、煤炭和储煤基地项目。
申报项目共122个,项目总投资300亿元,融资总需求543亿元,其中流动性资金需求300亿元,项目建设资金需求243亿元。
内蒙古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为了引导资金需求对接,全面收集了当地煤电暖企业名单,专门下发文件引导银行机构成立信贷专班,迅速完成了企业资金需求摸底,并制订了2022年一季度信贷计划。
截至10月15日,乌兰察布辖内煤电暖行业存量贷款63.22亿元,其中新增授信3.79亿元,新发放贷款2.13亿元。
“监管将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支持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电主产区和重点的煤炭企业、发电企业,增加电煤供应。
”王朝弟表示。
信贷提速“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保障煤碳企业的生产需要,银行已经开通了绿色通道加快专项资金投放,并且增加了企业的授信额度。
”一家国有大行内蒙古分行人士称,该行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近亿元的授信审批。
实际上,工行、农行、中行等国有大行已相继加大了能源领域的信贷投放规模。
10月27日,工行与国家能源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为能源领域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额度3万亿元。
工行青岛分行目前在地方开展了“保电专项行动”,与多家供煤、供电、供暖、供气企业完成对接,其中一家大型电力企业的购煤资金贷款3亿元仅一天时间实现银行受理和审批,并为企业提供了优惠利率以减轻企业成本压力。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工行青岛分行已累计发放新能源等领域贷款近160亿元。
农行山西分行表示,该行目前已与14个省区市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保障能源供应;农行淄博分行于近期为山东天源热电有限公司购煤发电提供7800万元贷款。
10月22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成功发放首笔电力保供贷款,为华润电力登封有限公司授信3065万元。
“在保供政策下,并非整个煤电企业的融资回暖了,而是用于保供的生产性融资有了保障。
这部分信贷属于专项资金,银行会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控,防止贷款被套取或者挪用。
”工行某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由于近年来煤电企业信贷政策偏紧,不少企业的流动性较弱,经营压力很大。
银行将大部分资金倾向绿色低碳领域,而煤炭相关贷款属于限制性贷款一直处于压降状态。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受到了影响,供需平衡被打破。
“从长远看,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很明确,这要求煤电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和产业升级。
目前的保供贷款着重于企业恢复生产,但是对企业的选择也仅针对短期偿债压力大仍有生产能力的企业。
”该负责人称,银行贷款仍然是按照授信标准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生产经营无望的企业,银行的贷款审批也很难通过。
他认为,目前很多银行都加大了对煤电企业授信,煤电企业的生产性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银行对于当前企业的融资项目也需要进行严格甄别。
“不能让企业将贷款资金用于偿债,不能盲目扩张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更不能让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