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工 匠于心——记“河钢邯钢工匠”、运输部机车修理段高级技师田桂勇“十年如一日,反复磨练方成器。
”这是运输部机车修理段的高级技师田桂勇的人生信条。
在近三十年的机车检修生涯中,他总是冲在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大胆创新,攻坚克难,用丰富的工作实践向人们完美诠释了“工匠”的含义。
“邯郸市十大金牌工人”、河钢“最美工匠”、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就是对他践行“工匠精神”最大的肯定和褒扬。
然而,面对众多的荣誉称号,他并没有迷失自我。
他常说,身为一名机车检修人员,想方设法为铁路运输提供状态良好的机车,就是我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勇于突破 锐意进取田桂勇早在2005年就改写了公司不能自主检修内燃机车的历史,许多人都认为他已经“名利双收”,不需要再“拼命干”了。
但是他并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坚持技术创新,并在2008年成立了“田桂勇机车检修创新工作室”。
2012年,公司投入使用的33台内燃机车中,有多台机车因各种原因超过中修期,导致故障频发,大功率电传机车更是陆续出现机车发动机功率不足、油耗增大等问题,运行质量难以保证。
为此,田桂勇每天最早来到岗位,不是泡在技术室翻阅资料、研究数据,就是钻进机车测量比对,谋划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敏锐地发现,由于冶金工矿企业内机车存在运行速度低、大功率作业时间短、怠速时间长、环境粉尘大、使用年限超期但运行公里数并不超限的运用特性,导致柴油机缸套的磨损程度极为严重,而曲轴、活塞、电机等其他部件的各项参数一般仍在允许使用范围内。
如果能实现缸套的快速更换,是否能达到中修的效果,缓解机车运用压力?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并立即将缸套的快速更换作为主攻方向。
最终,一种用于快速更换柴油机气缸套、活塞环的工装新鲜出炉,仅需要10天就可更换一台柴油机的全部缸套,大幅度缩短了检修时间。
而在大家兴奋地庆祝成功的时候,田桂勇却再次沉下心来,及时总结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将机车中修由‘开胸破颅’式大手术变成‘微创型’小手术”的检修理念。
同时,他大胆改进检修工具,通过技术突破支撑工艺优化。
几年间,他带领团队设计制作了快速更换240柴油机汽缸套专用工具、快速更换牵引电机的移动托架和车轴齿轮箱动态试验台等专用工具等20多件,完成创新课题26项,获得新型实用专利授权12项,实现了在不增加人员设备投入的情况下每年完成8台中修机车这一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目标,为工矿企业铁路内燃机车检修成本降低探索出一条新路。
攻坚克难 大胆创新“择一事终一生,用匠心谱华章。
”去年,公司面临的环保压力剧增,田桂勇立即将工作重点转向对机车冒黑烟的治理,组织骨干力量进行专项技术攻关。
由于国内并没有对3000多千瓦的大功率柴油机排烟处理装置的成熟安装案例可供借鉴,攻关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该段技术员、攻关组成员苏士华说:“当时,就连攻关组内部都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方面不断地给我们打气,稳定军心,另一方面更加努力的研究资料,积极尝试各种解决方案。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设计制作出一种柴油机启动油量限制器,可有效降低机车启机冒黑烟现象的发生,而且还为机车排烟系统加装自制烟气导流装置,以降低烟尘在空气中的排放量,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同时,配合提高检修标准,加大检查频次,司机精心操作及禁止机车超负载作业等一系列措施,终于使机车冒烟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公司节省1000多万元的外委改造费用的同时,还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成为同行参照学习的榜样。
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努力不会白费,伟大并非凑巧。
身为一名技术人员,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尽快掌握技术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机车检修质量。
因此,他对自己的技术从不保留,所有资料全部公开,并且承诺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找他。
有好朋友不时提醒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但他笑笑说,要吃技术这碗饭就不能怕被超越,敝帚自珍最后只能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
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技术传授给大家,他花钱买了数码相机,利用业余休息时间把多种备件拆卸、分解及安装过程拍成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课件,供大家学习。
他还利用工余时间主动编写10多万字的培训教材,并自任兼职教师,每年授课至少50课时。
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职工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中,开展了一些创意十足的小改小革,职工的检修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逐渐培育锻炼出一支由“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岗位能手”“十佳共产党员”组成的技术创新专业团队。
“只有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机车检修技术知识,公司的铁路运输才更有保障。
”田桂勇在不断攀登人生高峰的同时,也在鼓舞着、带动着、感染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