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已经在进行。
”两会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福建的福清、漳州,两广的防城港、太平岭,浙江三澳,海南昌江,“华龙一号”随我国核工业“春天”的到来而多点开花。
走出国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两台“华龙一号”机组也进展顺利。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在今年年初投入商运,打破了三代核电首堆必拖期的“魔咒”,向世界彰显了中国自主核电技术的优势。
作为工程总承包方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刘巍亲历华龙首堆的建设。
在他看来,“华龙一号”的成功并不只是核行业的骄傲,而是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反映。
“核电是一个系统工程,‘华龙一号”的供货单位有5300多家,所以核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促进其他行业发展。
”刘巍说,“例如核级电缆就可以促进材料工艺的创新发展,机械设备方面也是一样。
”“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88%,“这一比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没有国产化的设备只是没必要自己生产,不构成制约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刘巍也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国核电整体上进入了第一方阵,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技术都在第一方阵。
”01— “领跑”,要把标准掌握在自己手里—回顾从业的数十年,刘巍从进入二机部二院开始,经历了核工业发展的一段停滞期。
“那时做垃圾焚烧项目,设计大学、医院等,在啤酒厂的工程设计上二院一度占据了全国2/3的市场份额。
”后来去到大亚湾终于接触到核电站,但“所有的设备都是人家的,甚至对收缩率有要求的水泥都是从法国运过来的。
”“30多年间从第一个核电站起步,到今天能够建设自主的三代核电,与核电先进国家实现‘并跑’,我国核电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刘巍的话里流露作为核工业奋斗者的由衷自豪,不过他紧接着说道,“但是现在主流的核电技术标准还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离国际一流还有一定差距。
”从“并跑”向“领跑”发展,会发现“很多现有标准对我们是不适用的”。
“比如现在我们研发的成果还要到英国去认证,因为英国是老牌的核电国家。
虽然中国连续不断地建设了几十年核电站,英国很久没建,但它可以说你的东西不符合我的标准。
”刘巍举了核电厂外围5公里的规划限制区为例,“这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国际上也不是今天提出的,而是几十年前就提出来的。
”国外近些年来核电发展相对缓慢,“因为没怎么发展,所以它不着急修改标准。
而中国现在发展得快,沿用过去的标准受到的影响就大。
”“我国核电发展至今,到了需要建立标准的时候,也具备建立标准的基础,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巍表示,“到未来实现‘领跑’时,中国的标准就是最好的标准,国外技术和设备进来的话需要通过我们的标准!”他说,目前“我们还不敢随便改标准”,并不是缺乏能力,但更改设计标准需要进行大量实验,“标准的背后是大量的技术积累作为支撑,从材料、制造、设计到软件分析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首先需要全国同行达成共识,“把握我们处于第一方阵的定位,并以此来思考每件事情,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在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十三五”期间,中核集团已组织建成“华龙一号”型号标准体系,一项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电工委通过审查并正式立项。
“十四五”期间将推广华龙型号标准在国内外核电项目的应用,继续推进国际标准的立项和编制;同时将立足主要产业、技术优势和发展需求,从核电站的总体设计、无线通信、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组织开展国际标准梳理、申报及相关国际交流,研究并制定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核电、核化工、核燃料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我们绝不妄自菲薄,但我国核工业离世界一流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的角度,刘巍进一步诠释了“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意义,“正因为还有差距,我们更应该发展我们自主的东西。
”02—兑现减排承诺的主力军—除了带动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核电本身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服务社会的。
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系统提出了革命性要求。
“核电是未来新增非化石能源中最具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兑现减排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
”刘巍表示。
低碳是核电作为能源的突出优势。
核能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考虑铀矿采冶及核电站退役治理后,核能依然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
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核电帮助降低了二氧化碳的长期排放增加速度,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74170.40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3662.43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
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0474.1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7442.3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9.03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77.51万吨。
稳定是核电另一个毋庸置疑的优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储能技术的突破将改变风电和光电无法稳定供应的弱点,从而影响核电的竞争力。
对此,刘巍认为:一是大规模储能仍然存在稳定性问题;二是风电和光电本身的制约因素也不只是稳定性,还有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等环境因素;三是储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核电并不一定是坏事,“一旦储能做好了,核电站也许就不用建在人口密集区了,相应标准就可以降下来,安全成本也就大大下降。
”他强调,“技术都在发展,分析问题时不要光盯着别人的技术发展,忽略了我们自己的发展。
”其实对于核电和其他清洁能源,刘巍认为并不是互斥关系,能源多样性才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每种能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