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山西 综合编辑 创卫(全称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牵一发而动全身。
创卫前的忻州,好比一潭湖水,安静得没有生机一般;创卫后的忻州,却如焕发了生命的泉水,灵动起来:居住环境改善了,城市品位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城市投资环境优化了,发展后劲更足了。
同时,创卫也为忻州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实在在的变化 对于忻州创卫带来的变化,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今年,县里变化可大了,尤其是在城市建设方面,街道干净宽敞,广场开阔亮丽,随处可见摆放整齐的垃圾桶以及新修的公厕。
”提起创卫后的县城变化,就读于五寨县第三中学的张军同学心情特别好,“天蓝了、树绿了、空气也清新了。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人们出行、生活更方便了。
” “如今走在大街上,会有一种身在大城市的感觉。
”宁武县居民办事处书记杨凤青说,以前空气质量差,尤其是刮风天,到处尘土飞扬,人们几乎都穿灰黑色的衣服,因为耐脏。
“创卫以后,空气干净了,女人们也敢穿各种艳丽的漂亮衣服了。
” “保德以前可以说是座小山城,地势东高西低,呈一面斜坡。
地表面多为黄沙土覆盖,因为长期雨水冲刷,形成了支离破碎的梁、峁、沟、壑复杂地形。
”说起保德县的从前,保德县委书记段新告诉记者,老百姓的住宅都建在山坡上,垃圾也都倒在家门口。
刮风下雨的时候,垃圾便顺坡下流。
“县城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臭味熏天,人们必须穿着雨鞋才能在外面走。
” “创卫以后,这些小街小巷都已铺成了水泥路,排水也都设在了路面下,而且街巷里专门设置了垃圾点。
”家住保德县大路坡的王爱花说,如今下雨天,山上的泥水再也不会裹着垃圾从路面上流下去了。
记者在忻州13个县(市)走访创卫时发现,除了随处可见的这些“变化”外,曾经在路两旁高高挂起的密密麻麻的各种网线也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漂亮的彩灯及充满喜庆色彩的中国结;随处可见的“牛皮癣”没有了;乱停乱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消失了;各种供热、供水、排污的管网也整体入地了;此外,好多县城还修建整治了色彩艳丽、丰富多彩的文化墙。
在代县,记者刚进入新城,就看到街道旁充满艺术色彩且富有雁门特色的文化墙。
墙上既有农民画、剪纸、面塑、刺绣作品,也有书法、摄影作品。
古色古香,丰富多彩,将代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表现得淋漓尽致。
领着记者参观的代县创卫办副主任朱俊文说,这座文化墙是在“创卫”过程中专门修建的,有780米长。
墙上这一幅幅作品都出自代县的书画爱好者及民间艺人之手。
带动城市产业发展 如今,忻州各县(市)除了一改往日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外,各地特有的产业优势也在“创卫”以后逐渐显现出来。
“神池有丰富的土地、风能资源,还有发达的煤炭物流。
”神池县县长冯晓雷具体介绍道,神池县在册的可耕地有100万亩,人均耕地多。
并且神池还建了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欲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加之神池又是传统养羊大县,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小尾寒羊和本地的蒙古羊杂交后,品种非常好。
现在神池已建成了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种羊场。
” 神池县海拔1743米,是山西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
由于海拔高、风势大,风能资源的利用成为神池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之,众多铁路线穿过神池,煤炭物流对当地财政税收及老百姓生活都十分有利。
位于长城雁门关脚下的代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城内阿育王塔、文庙、城隍庙等古建筑,都在“创卫”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修缮。
代县县长郝江陵表示,未来,代县将借着国家卫生县城的光荣称号,继续发展第三产业,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来此观光、居住。
同样,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的还有河曲县的楼子营镇。
河曲县委副书记、创建国家卫生镇领导组组长田尚麒告诉记者,根据楼子营镇的地形地貌特点,“创卫”时在镇中心新建了小公园、小广场、小市场,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和服务。
同时,还为重修新建的每条街道命名,方便人们记忆。
“楼子营这里依山傍水,背靠香山,有著名的香山寺。
南有香山路,北有秀水街,中间有鼓楼街、古营街、太子路。
此外,享有母亲河上‘第一滩’美誉的娘娘滩,这座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也在这里。
楼子营镇可谓是一座既有地形地貌,也有文化历史的古镇。
”田尚麒说,创卫之后,道路的整改、房屋的新修、环境的美化,不光使得老人们愿意在此养老,连陕西、内蒙古等外省的游人也慕名来此旅游。
“创卫可以说为进一步促进楼子营镇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创卫”成功有凤来仪 实践证明,“创卫”不仅使忻州市从“资源诅咒的怪圈”中走了出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相继来到并驻足在这座独具“集成创卫”特色的城市里。
“环境改变人呐!我们这里以前又脏又臭,女人们都是想着法子往外嫁,嫁出去就不回来了。
现在创卫把环境搞好了,不光有人返回来,还有主动嫁进来的媳妇呢。
”在保德县东关镇尧坪街上,一位健谈的郝大姐这样对记者说。
“现在,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本地人都回来了,还有的老人是已经生活在外地,看到县城环境改善好了,又主动回到老家来买房住。
”五台县住建局局长孙芝荣告诉记者,这些情况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但是现在五台县却成了“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砂河人,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饮水思源’不忘本,镇区环境优美了,我们发展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更强了。
”在繁峙县砂河镇,繁峙县中兴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晓龙道出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创业的初衷。
同样,通过“创卫”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定襄县里,也有不少回报家乡的企业家们,山西卓然思创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卓君便是其中之一。
吴卓君告诉记者,他的企业主要是加工从苏州引进的电阻器、电路板等生产项目。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引进技术人才,而定襄恰好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由于定襄以锻造为主,加之“创卫”成功后,经济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不乏有许多高精尖的技术人员来此汇聚,正好解决了此问题。
“在定襄发展企业,一个是为了回报家乡,再一个也是看准了定襄这块‘风水宝地’。
因此,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 “创卫首先是改善了环境,除了硬环境以外还有软环境。
”原平市委书记薛根生表示,只有环境好了,才会吸引投资商;相反,环境恶劣的城市,不仅不会有人来投资,还会流失掉已有的企业和人才。
筑巢引得凤凰来。
“创卫催生出的正能量,已经积蓄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劲。
中电投、华润、华能、同煤等大集团都在原平投资兴业。
投资15个亿的河北石焦化工有限公司也将入驻我们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薛根生说。
对于原平市下一步的发展,原平市市长温建军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
“创卫直接改善的是群众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普遍享受到公共资源。
但是从政府考虑,创卫就是要创优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来投资。
通过创卫这个平台,让原平市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用更多的资金来巩固和完善我们的环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圈。
” 创卫,为新型城镇化搭台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创卫”对于忻州城镇化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前瞻性的战役。
“中央2013年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忻州市的‘集成创卫’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城镇化建设方向和目标。
”忻州市委、市政府指出,让城镇建设更美丽文明、让人民生活更健康和谐,“集成创卫”工作顺时势、合民意。
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当下,再接再厉推进“创卫”,忻州市拥有良好的机遇。
推进城镇化既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0年以来,忻州市由繁峙县开始,定襄、河曲、保德、五台、宁武、原平以及忻府区奇村镇、宁武县东寨镇、繁峙县砂河镇、五台县台怀镇、定襄县河边镇7县(市)5镇相继成功“创卫”,以及2014年开始创卫的代县、五寨、静乐、神池、岢岚5县及河曲县楼子营镇、保德县义门镇、偏关县老营镇3镇,这些都是忻州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创卫’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设与发展,使忻州市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空前完善,城市管理更加有序,城乡环境切实改善,市民素质显著提升。
”忻州市委副书记、忻州市创卫工作领导组副组长张晓峰表示,创卫可以说是各项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创卫进一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为移民搬迁、吸纳人口、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今的忻州,不再是一座古老垂暮的城市,而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动感地带”。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城市的改变、产业的带动、招商的实力以及城镇化的发展。
未来的忻州,值得我们用心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