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意志及决策根源都是ta所处的环境或者资源所决定的。
比如美国地大物博,美元与石油挂钩,通过金融/军事/货币强势地位享受着全球各地便宜的资源,因此成为汽车车轮上的国家,偏爱各种超大排量自吸车,相应的本土车企也是顺应其需求大力开发各种大排量自吸车型。
福特F650-6.7L V8柴油机比如日本弹丸之地,岛国资源匮乏,道路袖珍,城市布局紧凑,寸土寸金,不得不往袖珍小车上去发展。
k car也应运而生:长宽高小于3400*1480*2000mm座位不超过4个载重量不超过350kg排量不超过660ml(也就是0.66L)本田N ONE同时这里也想提一嘴,其实日本在全新动力技术路线选择时,基于国内资源匮乏等实际,在新能源路线选择时,氢能源和纯电车型之间选择的前者,一来是因为氢能源最后产物为水,是真正的零排放,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的锰钴锂等矿产资源着实有限,权衡之下选择了氢能源路线,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巨大的市场让ta实现足够的商业化和成本分摊,导致氢能源路线始终没能大范围落地推广。
说了这么多,回到国内。
①技术部分:传统内燃机变速箱动力组合始终被人拿捏汽车这个百年工业的过程中,国内是没有赶上顺风车的,导致国内在内燃机及变速箱等核心动力领域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并不是说国内技术不足无法造出来。
毕竟举国之力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内还是非常出色的。
而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是以一个更低的成本造出足够优秀的内燃机。
当你没技术的时候,对方就疯狂要价,当你终于攻克技术的时候,对方又以低价倾销,始终降维打击,让你无法立足。
② 能源部分:能源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国内是“世界工厂”,属于能源消耗大国,石油进口需求巨大,而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又始终被人拿捏,导致能源安全不足。
③ 资源部分:稀土资源,锰钴镍锂等资源相对丰富④ 市场部分:有14亿人,足够大规模的市场让技术商业化落地。
面对这样的国内环境基于以上四个国情,在纯电领域就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全球的起跑线起点都是一致的,我们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而经过国家多年的政策扶植,国内厂商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比亚迪的销量就是个典型代表:在国内这个新能源最卷,最变态的市场里,已经存活下来一批在外界看来怪物般的存在。
并且终于可以出海,进行降维打击,收割成果,比如:比亚迪进军日本市场,蔚来进军欧洲市场不一而举...甚至国外很多车企已经将国内产品作为研究目标,据网上爆料:今年,一位在日本丰田汽车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爆料,丰田公司日本总部一口气买了好几十台进口比亚迪汉 EV、唐 DM、海豚、元 PLUS 等,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比亚迪...完成了出口转内销→内销转出口的转型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