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确,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场硬仗。
如何在交通领域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在实现“双碳”的过程中保障和提高能源安全,成为了9月3日召开的“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热门话题。
在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出了新尝试——绿色甲醇。
碳中和的甲醇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使用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粗放的增长、偏低的能效和高碳的能源结构,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而交通领域则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我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约10%,是排在工业、建筑两大领域后的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成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发力点。
那么,如何在交通领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促进行业发展呢?在本次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董事长李书福指出,绿色甲醇是全球公认的碳中和必由之路。
这主要是从甲醇本身的特性和甲醇的制作过程两个角度进行考量。
甲醇本身就是低碳环保的代名词。
甲醇分子式为CH₃OH,结构简单,自身含氧,辛烷值高,燃烧更充分,能效更高。
且只含一个碳,排放更清洁,燃烧过程中需要引入的空气量少,排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大幅减少,尾气中没有硫化物排放污染物。
因此,甲醇汽车的排放优于汽、柴油汽车,满足替代燃料的清洁性要求,可为我国降低二氧化碳(CO₂)和二氧化硫(SO₂)的总量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甲醇加注站其次,甲醇的制作过程就是碳中和。
制造1吨甲醇可以中和1.375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制甲醇是减碳潜力仅次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技术路线。
而甲醇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就是新能源汽车——甲醇汽车。
2013年起,工信部就牵头组织在全国五省市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甲醇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2019年,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我国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应用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牵引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按下“加速键”。
能源安全的甲醇出路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贫油, 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其中交通领域石油消耗在国内石油总消耗占比超过70%,我国的交通领域正在面临能源安全的挑战。
交通运输作为重要的能源消费领域,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交通领域的能源安全尤为重要。
因此,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目前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能源框架。
在交通领域,能源安全主要是指液体能源的安全。
从运输便捷性、资源丰富性和使用成本等方面考量,液态且低碳的绿色甲醇是交通能源的上佳选择,对交通领域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从运输便捷性看,甲醇的理化特性与汽油、柴油相近,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储运用便捷。
而且,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甲醇资源丰富,可再生性更强。
煤炭、天然气、煤层气、焦炉气、生物质以及捕捉二氧化碳加氢气合成等均可制备甲醇,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