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缘煤而设市、因煤而兴市。
煤炭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位置,时至今日,仍然是淮北市最重要的工业支柱之一。
煤炭产业的发展,不仅奠定了淮北市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带动了多个产业、行业的发展,更为淮北城市精神的锻造形成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01 因煤而兴煤炭产业支撑起全市经济发展1960年淮北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煤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至1966年,淮北矿区已建成煤矿8座,设计生产能力达438万吨,还建设了电厂(1台5000千瓦发电机组)、水泥厂、机械厂等附属企业,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先后建成使用,同时,职工住宅、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陆续建成配套,一个新兴的能源基地初具规模。
“文化大革命”期间,淮北矿区干部群众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投入生产,使煤炭产量不断超产。
1970年,原煤产量突破500万吨,比1965年翻了一番。
不仅连续建成芦岭、朔里、石台3座大型煤矿,而且建成年入选原煤200万吨的淮北选煤厂,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选煤厂。
1976年,淮北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比1965年翻了两番,确立了淮北矿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标志着淮北的煤炭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后,淮北煤炭产业高速发展,新建一批新井、扩建部分生产矿井,矿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大型矿井20多对,全市原煤产量不断跃升,从1000万吨到3000万吨、5000万吨,2012年,达到5835.3万吨。
年入洗能力1600 万吨的临涣选煤厂成为亚洲最大的炼焦煤选煤厂。
淮北已建设成为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国家工业供给的“动力源” (两淮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重点建设的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也均已发展壮大成为全国500强企业。
60年来,淮北市共生产原煤10亿多吨,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2018年统计,仅淮北矿业就累计上缴国家利税500多亿元。
多年来,煤炭产业一直是淮北市的主导产业,煤炭产业的贡献一度占据经济总量的80%以上,成为支撑淮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