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东方电气集团召开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在会上明确提出“七个抓实、七个确保”的工作要求,为集团公司全面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指明了工作方向;进一步明确了集团公司要实现“三个跨越”,奋力登上“历史最好、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高峰,这是指导集团公司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部署。
目标已定,如何落实?全集团各单位迅速行动,制定了实实在在措施。为将意识凝聚更深、举措落地更实,我们特推出评论员文章。
东方电气2020上半年如何“顶梁柱 顶得住”,答案在这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是国有企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计算机辅助制造到三维无纸化设计,从传统设备机械化到机器人自动化,从自动化单元到数字化产线,从数字化车间到智能工厂,从电站设备健康管理到智慧电厂,从能源装备到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东方电气通过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参与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制定、争取工信部发电装备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方式,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在2020年年中工作会上指出“抓实科技创新工作,确保竞争力显著提升”,围绕这一重点目标,我们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创新优化和智能制造转型工程,发布智能制造转型三年行动方案,重新审视企业现有流程与生产组织方式,着力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融合。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赋能电力装备,是东方电气高质量发展战略选择。推动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打好基础,做好各门功课。设备之间、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离不开数据结构的标准化,传输接口的标准化;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的一体化,离不开设计数据的规范化和结构化;数字化车间的设备、系统和业务的高度集成,离不开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数据的标准化。东方电气提出“统一规划、分步落实,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分工协作、同步推进”的24字原则,由集团公司提出总体发展目标,各企业分步实施推进;通过建设主数据管理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使得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能力支撑和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通过对电力装备的技术赋能,突破一批发电装备产品智能化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发电装备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形成一批发电装备智能化服务功能,审时判断、科学决断,用长远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做好新基建。
数字化、智能化是东方电气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力手段,是东方电气人不断创新的实践所得。发电装备制造是典型离散型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充满了挑战,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结合企业特点和现状循序渐进。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执行、再总结,通过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分析影响质量、安全、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结合业务痛点对症下药,比如手工矽钢片下料有夹断手指的安全风险,我们就想办法开发无人化下料装置;压力容器射线探伤有安全风险,我们就开发视频监控系统;焊接转子手工探伤数据不稳定,我们就开发自动化装置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数据质量。实践有成功,也有经验和曲折,当我们尝试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抛磨等自动化时,发现成功的关键是对工艺的理解和迁移。智能化技术对制造工艺标准化要求高,对企业的基础能力要求高,根据人的判断因素、思考逻辑和业务流程信息,替代人的“智能”或形成“人机智能”系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数字化、智能化”经验,持续投入先进技术的储备和研发,持续推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创新协同发展,构建产业新生态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是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有效化、动态化。智能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人机系统的自主化、协同化、最优化。通过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增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挖掘能力,打破行业“数字壁垒”,使制造系统更加和谐,产品服务更加智能,质量基础不断夯实,价值品质不断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多专业协同的创新过程。创新意味着我们熟悉的生产方式、沟通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方式、思维方式开始深刻演变。产业创新体系以质量、高效、价值协同为目标,对价值链上的每个节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东方电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直面挑战紧抓机遇,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勇担制造强国使命,深耕能源装备领域,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务,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能源装备科技自主创新之路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