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世界范围内核能产业发展遭遇“逆风”。
中国政府几度暂停新增核电项目审批。
“十三五”期间,国内核电建设未能完成预期目标。
然而10年之后,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仍未消除。
当地时间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入海,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会否使刚刚度过寒冬的核能产业发展遭遇“倒春寒”?“十四五”期间中国核能产业将如何发展? 4月14日-16日召开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年春季高峰会议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
据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包括新一轮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核电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内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推进。
我国核电装机5102.7万千瓦,居全球第三在峰会开幕式现场,福清核电厂5号机组正式授牌,这标志着我国核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49台,总装机容量5102.7万千瓦,居全球第三;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19台,总装机约2099万千瓦,居全球第一;2020年,核能发电装机占比约2.3%,发电量占比约4.9%。
“我国已率先实现由二代向三代核电技术的跨越,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目前,我国核电行业全面掌握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保护控制系统和核级焊材、核级密封件等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部分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具备每年8~10台/套核电主设备制造能力和同时建造3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综合国产化率已达88%以上。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