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库叔一篇题为《这个资源全球都在抢,一条新闻引发中国股市动荡!特斯拉要干什么?》的稿子引起了热议。
文章提到,锂离子电池的到来给不仅给电动汽车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不同技术路线还会与全球汽车社会和能源结构产生密切而微妙的联系。
今天库叔转发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的一篇讲话,则侧重从中国电池产业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电动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锂电池,这种轻巧且可充电且性能强劲的电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构建一个零化石燃料使用的社会提供了可能。
可有谁能想到,1991年日本第一个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化之后却不断萎缩,反倒是中国将这个产业一步一步做到了世界第一。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锂离子电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可充电的世界,而以锂离子电池为基础构建的“电动中国”计划,则正在帮助我们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但是,如今,锂离子电池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续航能力有限,能量密度提升已接近上限,锂离子电池未来何去何从?面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电池新势力,谁才是未来的终极电池?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