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致敬改革开放,弘扬禅城企业家精神,凝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禅城区委宣传部于2018年12月6日~13日正式向社会公开征集“禅商走过40年”经典故事。
禅城发布将陆续推出【禅商走过40年】系列报道,为大家展现征集到的企业故事,向历史致敬,为更美好的明天壮行!【禅商走过40年】第二十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新东鄱纺织。
20年前,搭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东风,新东鄱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成发收购并重新整顿一批针织企业,实现从纱线贸易企业到纱线产销王国的转变。
今天,“针织二代”庞浩林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通过设立研发团队,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从传统针织企业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型。
从拼胆量到比创新,两代人的发展路径虽然不同,但靠的都是同一股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
这股强大信念的薪火相传,正是新东鄱等禅商长盛不衰的内在密码。
大胆父亲的省外收购1993年,庞成发从国企“下海”时,已年近不惑。
四年后,机会来了。
许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竞争愈发残酷,一些老牌针织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但与此同时,市场却仍在持续扩大。
庞成发敏锐看清形势,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斥资近3000万元,收购老牌针棉纺企业——湖北省一家棉纺织厂。
彼时的这家老牌棉纺织厂,人员架构臃肿,生产效率低下。
庞成发当机立断,一方面建立垂直化管理制度,改革薪酬体系,提高决策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投入更新设备,投入新的纺纱工艺,提升产品品质。
然而,很多员工却不乐意了,质疑声纷至:为什么领着同样的工资,却要干更多的工作?为什么设备还能用,现在就要马上换掉?一时间,人心思浮,刚刚稳定下来的工厂,眼看又要陷入动荡。
为转变员工思想,庞成发下了一番苦功夫。
他组织工厂管理人员、甚至亲自上阵,通过逐层宣教,让工人们了解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鼓励他们整顿自身,在思想上、技能上贴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凭着一股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新东鄱纺织不断发展壮大。
图为新东鄱纺织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经过一系列组合拳,这家原本呈萎靡之态的厂区“起死回生”,生产步入了正轨。
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这也增强了新东鄱纺织的信心。
2006年至2011年间,新东鄱纺织用近一年收购一家的速度,陆续收购六家老牌针织企业。
自身也从一家纱线贸易商行,成功转型为纱线产销一体化企业。
海归儿子的新谋略推动了张槎针织辉煌的“创一代”逐渐老去,“创二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传承接班的双重命题。
2009年,拥有数学经济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庞浩林在国外学成归来,第一份工作就是进入父亲的公司。
当时,新东鄱纺织并不是外人所想象的那般风光——大环境不容乐观,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外贸订单减少;行业也危机四伏:市场专业化、多元化、细分化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不能适应市场趋势,规模再大的企业,也可能看不到明天的朝阳。
庞浩林一直在寻找企业转型的切入点。
2013年,庞浩林在上海参加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看见展会上高科技的面料,突然从迷茫中找到方向。
“外国人可以花8年乃至更多时间去研发一款面料,为什么我们不可以?”2014年,庞浩林在公司成立研发团队,研发过程历经磨难。
“很多时候研发出的新产品,客户因为成本高而拒绝。
”一次次受挫后,庞浩林坦言,也会怀疑团队、怀疑自己。
这时,还是那股从父辈当中学习到的拼搏精神支撑着他,“100件产品中只要有1件是成功的,就不能放弃。
”最终,团队研发出亲肤性更强、质感更高级、材质可降解的等新产品,广受客户青睐。
人们或许不解这群时髦的海归们,为什么接棒进入不够“时髦”的针织业,庞浩林却说,每个行业都是一份需要专注打拼的事业。
他认为,最要从父亲身上传承下来的,是那一份“不怕吃苦,一往无前,不留退路”的拼搏精神。
【禅商走过40年】往期精彩回顾:东鹏陶瓷:走自主创新之路,成就民族品牌石湾酒厂:从挂牌拍卖到美名远扬唯思创意:用中国原创设计赢得世界尊重健博通:从屡次碰壁国外市场到行业领军者兴华商场:首创开架销售,引领零售方式变革安东尼:从小作坊到年产值7亿的针织王国天安新材:宁可颗粒无收,也要打破国外垄断国星光电:好劲!代工小厂跃升全球行业第八睿江云:谁说禅城互联网公司不能成为领跑者东建集团:打造旧城区商业“巨无霸”冯了性:“不老药王”演绎新传奇CHS佛山工厂:打造混动汽车“中国芯”鹰牌集团:连续21年参加博洛尼亚展金意陶:谁说佛山陶不能逆袭“意大利”海天味业:一瓶酱油背后的千亿生意经兴发铝业:登上世界第一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