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古代渡船唯美图片(五百年同船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叶片   作者:风电设备   浏览次数:149
核心提示:擦耳岩渡的筰索吊船□蒋剑康/文 马千笑/手绘双流擦耳岩古渡在我国驾船摆渡史上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独特的“筰索吊船,借力驾船”方法原理,创造了我国一种全新的驾船摆渡方式;二是没有动力成本,创造了我国第一个零动力成本的驾船摆渡极致经济效果;三是首创利用河水流动之力驾船摆渡,最早开创我国利用河水流动之力为人类服务。19世纪初,晚清学部左丞乔树楠(民国时期著名词人、书法篆刻家乔大壮的祖父)扶母尹太夫人灵柩回祖茔华阳,从北京出发,走水路,经京杭大运河千里迢迢回到成都。这条黄金水路的最后一站,就是位于今天双流金

   

擦耳岩渡的筰索吊船□蒋剑康/文 马千笑/手绘双流擦耳岩古渡在我国驾船摆渡史上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独特的“筰索吊船,借力驾船”方法原理,创造了我国一种全新的驾船摆渡方式;二是没有动力成本,创造了我国第一个零动力成本的驾船摆渡极致经济效果;三是首创利用河水流动之力驾船摆渡,最早开创我国利用河水流动之力为人类服务。
19世纪初,晚清学部左丞乔树楠(民国时期著名词人、书法篆刻家乔大壮的祖父)扶母尹太夫人灵柩回祖茔华阳,从北京出发,走水路,经京杭大运河千里迢迢回到成都。
这条黄金水路的最后一站,就是位于今天双流金桥镇的擦耳岩古渡。
这座创造了我国三项独特文化价值的神奇古渡,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
而古渡上建于清朝的那座有着48间桥楼的廊桥,美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历史悠久:东晋时擦耳岩驾船摆渡就找到方法了双流擦耳岩古渡,位于岷江主流金马河中段的金桥镇,这里是崇州、大邑去成都城区最近的交通要道。
南宋陆游在崇州做官,写有《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诗“断筰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
少城已破繁华梦,老境聊寻汗漫游。
斜日驿门双堠立,早霜风叶一林秋。
诗材满路无人取,准拟归骖到处留。
”说的就是这里去成都最近。
这里的岷江金马河段很奇特,东岸河堤高,且河堤向河道中间斜插而去,硬生生将岷江河道主流向西挤压出了个30度的弯,原来平均河宽500至600米的岷江河道,在这里就不足300米了,成为岷江金马河在成都平原上最窄的河道口,造成河水湍急激浪汹涌,高高的东岸河堤因此被船工叫了“擦耳岩”。
也有记载说是清朝名将杨宫保杨遇春回崇州,在这里过渡时,看到高高的东岸河堤“怪”,便取名为“擦耳岩”。
岷江金马河水量丰沛,一年四季中,除冬季枯水,又被上游都江堰分流而河道干枯,搭便桥过河外,春夏秋三季都是大江大水,河面宽阔,只能开船过河。
由于擦耳岩河堤的“怪”,造成河流环境十分恶劣,因此这里特别不适宜驾船摆渡。
但由于来往崇州、大邑的人多,有事人急,恳求开船过河,擦耳岩人经不住恳求,便开船过河,但结果不是被涌浪掀翻葬身河里,就是被冲到下游老远,半天上不来。
擦耳岩因此开船过河的,千百年来,不知葬身河里多少人。
一方面开船风险大,一方面过河人多,擦耳岩人被逼无奈,不得不去探索寻找开船摆渡的新方法。
为了抗浪,不被恶浪打翻,同时满足过河人多,擦耳岩人因此思考,必须用大渡船;又经过仔细观察河水河道环境,人们就在上游的河湾岸堤上,建一大杩槎,用长竹篾绳一头栓在大杩槎上,一头栓住船,使渡船河水不被冲走;后又继续摸索出用一把长橹,从船尾伸到河里,长橹受湍急的流水冲击而产生一定的力,以借用此力来驾船。
一人掌橹操作,便能得心应手地驾船来回于两岸。
就这样,擦耳岩人经过长期的思考探索,发明创造了这种独特的驾船摆渡方法和原理,总结慨括为八个字:“筰索吊船,借力驾船”。
一根长绳,一把长橹,一只大船,擦耳岩就这样简单智慧地开船摆渡了。
东晋常璩是岷江金马河边的崇州三江镇人,他写的《华阳国志》记载着“五津”。
据有关专家对“涉头津”及注解的考证,擦耳岩古渡就是常璩笔下的涉头津,因此说,擦耳岩的驾船摆渡,在东晋时期就探索发明了,而陆游写的“断筰飘飘挂渡头”,正是擦耳岩渡“筰索吊船”的真实情景。
世界唯一:擦耳岩古渡的驾船摆渡方式从公元350年的东晋时期算起,到现代擦耳岩大桥建成的公元1994年止,除清光绪年间建的擦耳岩西安大桥(即廊桥)外,擦耳岩古渡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了。
让人惊奇的是“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的驾船摆渡方法原理,不但适宜以前的载人载物过渡,也适宜后来载重量极大的汽车渡。
把以前的楠竹绳改为钢丝绳,木制船改为钢制船,方法原理一点不变,同样适应现代的钢制大渡船。
不得不说,祖先发明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驾船摆渡方法原理,经历载重量极大的汽车渡考验,一样神奇、智慧、管用。
擦耳岩古渡的驾船摆渡,有两大原因促成,一是这里的恶劣河流环境,二是这里过河人多。
擦耳岩祖先遵循自然,因势利导,探索发明了独特的驾船摆渡方法原理,但若这里不是崇州、大邑去成都的最近交通要道,擦耳岩人也不会去探索新的驾船摆渡方法,有这两大因素,才促使这里诞生了这种新的驾船摆渡方式,创造了我国一种新的驾船摆渡方式的纪录。
因此可以说,擦耳岩古渡的驾船摆渡方式是独特的,在我国是独一的,在世界也是唯一。
擦耳岩渡不用人工撑船划桨,也没有机器动力,因此,其动力成本为零,创造了零动力成本的驾船摆渡极致效果。
揆诸航运历史,我国的所有摆渡船,自身都有动力,都要靠人力撑船划桨或靠机器动力开动,因此,动力成本占了驾船摆渡整个成本的大部分。
唯独擦耳岩渡船没有动力成本,开创了我国零动力成本的驾船摆渡极致经济效果。
擦耳岩古渡是我国第一个零动力成本的驾船摆渡典范,也是世界唯一没有动力成本的驾船摆渡,因此有着极大的典范意义和现实价值意义。
实属罕见:擦耳岩渡船利用河流之力效率高擦耳岩古渡船自身没有动力,它的动力来自何处?全部来自河水的流动之力。
河水流动之力,是指河水在河里的流动所具有的流动能源。
历史上,我国及东南亚国家的江河边,有一种筒车,就是一种以河水流动作动力,用于取水灌田等的水转车。
双流擦耳岩渡船,也是利用河水流动之力驾船摆渡的。
筒车运用很普遍,唯独擦耳岩古渡隐藏深闺,至今无人知晓。
需要说明的是,世上所有水碾、水排、水车、用于发电的水轮机等,都是利用水位的高低落差,即把水位拦高,由高往低处冲,以冲转水轮车作功,不是在河道里自然流动作功的。
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擦耳岩渡船发明于东晋前,比筒车还早600多年。
筒车的提水效率低,硕大一架筒车,靠河水自然流动冲转,已经不易了,因此提水很少。
因此,全世界的筒车早都没有用来提水了。
但筒车的形象好,具有古老久远的历史感,因此,目前许多旅游景区都用来打造装点景区景点。
相比筒车,擦耳岩渡船利用河水的流动之力的效率是极高的。
擦耳岩汽车渡以前,不管船上载多数人多少物,船老大一人掌橹借力驾船,汽车渡时,由于一船同时能载三辆装满货物的解放牌汽车,为了安全,才增加了一人协助,为二人掌橹驾船。
载重量增加了数倍至二三十倍,同样借河水流动之力,把船安全开到对岸。
可见,擦耳岩渡船利用河流之力的效率之高,实属罕见。
擦耳岩古渡为我国最早利用河水流动之力的首创,更为用于驾船摆渡的独创,自然为我国最早利用大自然河水流动为人类服务的新记录。
仅以上三点,我们就能看出双流擦耳岩古渡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古渡所取得的千年显著成就所在。
说双流擦耳岩古渡是中国古渡史上的皇冠,一点也不为过。
一根绳,一把橹,一只船,擦耳岩古渡就在极不适宜驾船摆渡的恶劣河流环境中,摆起了大渡,驾起了大船;不烧油,不用电,不用人撑船,仅凭一人掌橹,就能把载有几十人甚至几辆汽车的渡船,开过河去,操作简单自如,神奇尽显。
久享盛名:擦耳岩廊桥百年前入选美国画册擦耳岩古渡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岷江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天府之国的古渡文化瑰宝。
上世纪90年代,擦耳大桥修建后,摆渡船逐渐就废弃了。
如今站在金马河畔擦耳大桥头,看着车水马龙的车流,真叫人感叹。
在100多年前的一本美国双语画册里,擦耳岩廊桥和望江楼崇丽阁以及成都半边桥,成为四川三个入选的绝美景点。
这本《中国名胜》画册封面为硬壳精装本,配以万里长城图案,内页采用铜版纸印刷,非常精美,画册长24.5厘米,宽18.6厘米,除去扉页和目录页之后,共80页,每页一图,总共记载中国各地名胜80幅。
充分展现了我们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美丽的风景名胜古迹,这些风光到现在有些已变得面目全非了,不过也有保留到现在依然很好的古迹建筑。
画册每页一图,图片上方为中文说明,下方为英文说明。
每幅照片的尺寸均一样,都是长14.5厘米,宽9厘米。
擦耳岩廊桥这张不算清晰,廊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1年至1908年间),从记载有桥楼48间得知,照片上只照出桥长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没有照出来,桥长约200米;从桥的建筑和样式来看,桥墩为石垒基座,三根大木柱支撑;桥面为木柱支撑,木板铺面,木桥栏,桥栏有靠背坐板,桥上盖顶,俨然是一座长长的廊桥。
千年烟水,一桥风流,除了航道上的功能价值,它在诗人的诗句里,画家的笔墨里,留下过多少咏叹和描绘呢?它一定还和无数段爱情故事有勾连,同心锁,盟约句,金马河滔滔流水,载走了多少悲欢离合,它们和这座有着48间桥楼的廊桥,一起化入了历史的风烟。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关键词: 风电网 风力发电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