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岗村今昔谈——旧貌换新颜 万祥牛 窑岗村,位于南京南门外雨花台区宁芜铁路南侧,长虹路东侧,雨花西路北侧。
明代官方在此岗丘上烧窑,专门烧制皇家御用砖瓦等建材而得名。
明代结束后,这里地处城外较偏僻,成为废墟地。
一些外乡人流落南京后,落脚这里开荒种地建房安家。
解放初期,利用雨花西路、能仁里北侧,长虹路东侧大部分窑岗村废墟地盘,建起了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区。
散落在这里的部分居民另搬迁新居。
新世纪初,二化机拆迁搬出,改建成了亚东国际公寓小区(一、二期)。
昔日烧窑废墟地,如今高档居民楼,旧貌换新颜。
建在废墟上的 “二化机” 1956年,昔日明代窑岗村这块地盘上建起了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区后,原有分散在废墟地上的落户居民拆迁,也有的安排搬进能仁里天界寺周边新建成的厂职工宿舍区,还有的居民被招工进该厂做工。
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简称“二化机”,专业制造各类压力容器。
多少年来曾为化肥炼油,石油化学冶炼,轻纺织和食品等工业部门生产提供各种反应器、合成器、 分离器、换热器、贮运容器等等设备,产品销售全国各地。
随着服务业务的发展,二化机厂生产规模和制造能力渐渐扩大,年产量成为全国制造各类压力容器的重点企业之一。
二化机曾具有制造压力容器所需备的完整的加工装备、检测手段和技术。
同时拥有名种专业,并有能够承担产品设计,工艺研究及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化机厂曾经获得国家劳动人事部和化学工业部首批“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
七十年代兴起打“洋井” 二化机,在上世纪70年代建成后,有厂区的高围墙与外界隔开,但在围墙外的窑岗村的东边,北边地区还有大片的空地。
这里原本就是废墟区,当年还属于郊区地带。
窑岗村剩余废墟空地上,渐渐被没有住所的后来者搭简易棚房居住。
时间长了,这里附近的空地被落户的私人“开垦”,成为种菜地,茅厕遍布,垃圾乱倒。
当年来到这里,感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脏乱现象。
那时候,窑岗村还没有通上自来水,只有一处没有围栏的水井,从早到晚,甚至直到天黑,都有人来打水作为饮用水。
那时井水还没有污染,烧开了就能饮用。
有时候水井内被拎水人“超负荷”地打光,并且往往见到井底,远处水源来不及流淌过来,只有等到次日一大清早才能取用。
有的人家打不到井水,无奈直接在露天水塘挑水当饮用水。
于是,最先有一两户人家开始打抽水“洋井”,这在当时算高档用水设备了。
抽水“洋井”,现在做起来不算太费事,也很简单。
但那时没有现成的“洋井”卖,需私人请手艺匠人 用金属钢材金加工制做;需购买钢水管以及“洋井”的主构件;“洋井”主构件需长度三、四十公分,内径约十余公分的铁管,才能加工制做成主构件;再制做一个活塞,另加橡皮垫;还需要至少五、六米长的自来水钢管;钢管上钻出多个孔洞;管头需加工配制一个圆锥铁插入插牢进入管头。
接下来,先将水管一点点打入地下;再将加工好的抽水“洋井”主构件配合安装好,就可利用“扛杆”抽打地下水了。
最先抽打水很费力,先上来的是泥浆水,需连打水数日,渐渐地,抽上来的地下水慢慢才能变为清澈水。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已经开始有手扶拖拉机在街头行驶了,最先是八匹柴油机做动力,机上的气缸用久损耗成废物后,是用来做抽水井主构件的最佳现成的材料外壳。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一些回宁的机关事业单位下放户大多可以分得住房,但企业单位的工人下放户,除少量属国企性质外,大多单位属集体性质,无房源分配。
一时间不少没指望分公房的下放户,他们有的人在城区内也难找到空地搭棚,于是来到窑岗村尚存空地搭棚住宿。
这些下放户虽住简易棚房,但他们为了饮用水,刚来就参与打抽水“洋井”行例,在当时这里还没通上自来水时,的确先得解决饮用水问题。
以后的二十多来,即使窑岗村这里通上了自来水,但大多人家挑自来水做为饮水,同时不放弃巳习惯使用不花钱的地下水做为洗刷用水。
当时这种抽水“洋井”,成为窑岗村的特色。
八十年代居民兴建二层小楼 上世纪70年代,来到窑岗村,还可见到有的居居房前屋后还保留着一畦一畦的菜地。
此时,窑岗村老早的茅草房、土墙房已经很少有了,大多数人家住上了平房瓦房,各家面积大,普遍比城区人家宽敞。
到了1979年,南京下放户按政策返宁,许多无房的下放户在城里找不到空地搭披棚居住的情况下,无奈把目光对着了窑岗村,那时尚存的废墟空地,渐渐来安家的下放户增多,这样就有损了种菜人的利益。
下放户先是平整废墟地,并搭披棚也就罢了。
但有的人家实在没房住,急了就占用了私人“开垦”的菜地,于是发生争执。
不过,那时下放户刚刚回城,他们在农村经受了十年的艰辛。
按政策,各街道居委会都会给搭披棚的下放户开绿灯。
而私人种菜属无理,侵占公共用地,违章违法。
当年下放户刚刚回城,经济条件较差,只能用油毛毡、芦席、毛竹等材料搭简易棚子居住,他们在窑岗村落户搭棚住宿的生活很艰苦,一时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
那个时候,已经在这里住了多年的老户,有条件的人家开始建起了小二层楼。
最初建的二层楼,夹在窑岗村的平房及棚户之中,成为“鹤立鸡群”。
以后的几年中,不断有人效仿也建起二层楼,并且有的人家越建越有气派,除正房小二层外,外加左右的平房“护驾”,并圈起院墙,单门独户人家住得很舒畅,这就有点象住在如今的别墅里,甚至还宽大。
那个时段,社会上鼓励下放户自建平瓦房。
的确,许多下放户们等待分配公有制住房困难,机关或学校事业单位的下放户或大的国企才有望分得房。
返宁到原集体性质企业单位的下放户,大多分配公有住房无望。
因此当时鼓励返宁下放户,自己自力更生建房解决住宿问题。
于是,对自建房的下放户,购买砖瓦木材等建材,价格特别优惠。
后来在窑岗村搭棚的下放户,当落下根子后,很快也纷纷自建平瓦房,也有的建起了小二楼“别墅”。
随着后来的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外地来打工人员需租房住宿,城内的房租价贵,窑岗村当时地处城外仍较偏僻,但不少人家住房多面积大,就将多余房子出租赚钱,总比种菜卖钱实惠得多了。
很快,窑岗村菜地就没了,都被建盖成平房及小二楼“别墅“。
一时间,窑岗村虽显杂乱无章,但巳没了茅厕和菜地,成了“新城居民区”。
“村民”出行跨越八股铁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窑岗村北侧自然形成“新居民区”后,因南侧是二化机厂,东侧为中华门火车站及货场,有围墙挡,这里的居民区唯一的正常出入口是一一沿着宁芜铁路向西行,一直要走的长虹路铁道口。
然而实际上,窑岗村居民大多需从北侧的集合村路出入,通往雨花路、中华路,得通过中华门火车站内的八条铁轨,这就给住窑岗村的自建房居民带来无尽烦脑,必须跨越这里铁路轨道。
然而,这里的轨道密集,“犬牙交错”,互相连接,外人看不懂,很复杂。
这里还有昔日十八世纪留下的火车蒸汽机牵引头加煤站,以及加水站,还有锅炉出煤渣地方。
当时中华门火车站还是货运二等中转站,每天货车列车皮需在这里进行“小编组”调度,火车头来回往返,调度工在行驶的列车皮上爬上跳下的,挂车忙个不歇火。
这里往西侧不远处,又逢铁路弯位置,加上车皮来回往返,轨道状况复杂,居住窑岗村的人进出这里,往往有的还需扛着自行车,因而造成这里交通事故常会发生,火车撞人撞伤人情况都有。
火车站虽在铁轨的两侧立了大大的警示提醒牌,但没有大作用,这段时期很无奈。
如今二化机老厂区,以及这里的老民房早已拆除搬出,建起了亚东国际公寓高档小区。
雨花路、长虹路都已拓宽,多条公交车线路经过,出行很方便了。
2014年10月,经过中华门火车站旅客列车已不再停靠,货场也搬迁,车站四周被封死,脏乱状况已成为历史过去,一去不再复返了。
九十年代二化机职工宿舍轶事 二机厂当年属大型国营单位,占用的厂区面积很大很宽广,厂区内有数千、或近万平方米的车间工房。
多年来,厂里在能仁里天界寺周边陆续建盖了许多职工家属区用房,分配给职工。
另外还建了幼儿园、食堂、澡堂、小礼堂、游泳池、工人俱乐部、商店等等生活服务区,福利很好,令外界人很羡慕。
二化机职工福利房建得虽多,但仍然“僧多粥少”,不少职工难分配到厂里住房。
许多单身职工结婚生孩后,一直无固定住宿,按工龄排队也很难轮分到厂里住房,这些职工多为外地分配而来。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代替了众多的金属制品,许多机械企业大多不景气,面临改行转型,二化机也同样面临转型。
于是二化机生产厂区许多工房、服务用房空了下来。
上世纪70年代,南京城里的1966、67、68年毕业的“老三届”学生、还有下放老师干部职工被下放后,接着城里的各企事业单位的招工人员,一时间主要从郊区农村,或外地农村统一招工,安排了不少“新三届”,也就是1969、70、71三届初中毕生,以及还有1970、71年的农村复员退伍军人。
二化机招工的这类人员不少,(笔者一亲戚就是苏北农村70年退伍军人)他们进厂大多数是单身汉,进厂后结婚成家生孩子。
一直租住私人出租的高价房,吃不消。
当时二化机厂区北侧不少老办公房老厂房因生产任务“吃不饱”而空闲,于是改为职工家庭宿舍区,砌一道墙将厂区与宿舍区隔开,并在靠近长虹路那边开了一个门,供宿舍区人员进出门。
职工及家属被分在厂区改建的住宿房后,居民吃喝拉撒都在厂区内,但家属进出上下班,购物买菜,生活上还是很不便。
于是有职工在厂区北边的围墙打车个洞与外界“通联”。
一开始仅拆几块砖形成一个孔洞口,需要买油盐酱醋、香烟火柴时,对着洞口外不远的小店主喊一声,店主马上通过墙孔递上一包烟一瓶酱油等。
后来许多人效仿,于是有人干脆打开成一个人能进出的门洞。
渐渐许多卖菜的小贩,就在洞口不远的路边摆起了摊子,形成了一个小型菜场集市,不仅经营给窑岗村人,同时经营给二化机宿舍人。
由是厂区里居住职工们,也渐渐成为窑岗村人,并与这里的居民打成了一片,一直到新世纪这里的厂区拆除,成为新建的亚东国际公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