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探月工程的玉兔号,登月900多天,内存仅256M,够用吗?作为咱们国家第一个登陆月球的登陆器,玉兔号在2013年的时候成为了各大新闻平台的宠儿,也成为了科教系统最喜欢使用的创意元素。
相信关注过航空航天领域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一场投资浩大带着万千期待的"月兔"在着陆之后不久就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休眠唤醒的失败,然后在漫长的等待当中它又奇迹一般的唤醒成功并且在月球上一共工作了900多个日日夜夜。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小兔子"作为一个电子产品,运行的物理内存只有256MB。
256MB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古老的数字,曾经电脑刚刚推出的时候256MB算得上是强悍,但是现在就算是最烂的手机估计运行内存都在1GB以上。
很显然,运行内存的大小并不存在所谓技术上的难度,但是为什么给人感觉高精尖的航空航天却采用了如此低的配置呢?官方能够采用这样的配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搭配、在当时完全够用。
而之所以不做超性能配置是有原因的。
我们知道,月兔车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带着很多精密科考仪器的大方盒子,差不多140公斤重。
在它的内部有红外成像的光谱设备,还有激光技术的点阵器等等。
同时它还背着一块大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长时间工作电力的供给。
作为整个月兔车的心脏,当它开始工作的时候处理器和内存等实质性的支持硬件会将很多精密仪器记录下来的数据经过处理传送回地球。
但是大量的运算会带来的问题就是:严重的发热。
这个问题在咱们地球上不是什么事,但是在真空环境的宇宙之中就是很大的问题,热量不能经由大量空气进行散热就会导致核心部件的故障率提升。
加上月球白天温度最高可以到120摄氏度而晚上最低可能到零下180摄氏度,这三百多度的温差,也是考验月兔生存能力的大敌。
所以科学家们要做的就是白天发热要小,晚上还要有保温作用。
能够在这样的矛盾点中找到平衡,多亏了钚-238同位素燃料电池(核电池)。
它的特点就是首先供电时间超级长,但是输出的功率却很小。
到了晚上月兔就用这块电池进行供电,能够保证设备正常的同时发出的热量还能有效保温。
到了白天,为了避免发热过量,就要减少电池本身的体积同时加入太阳能设备。
所以出现的问题就是:小电池、大体积。
这就要求系统本身的功耗要被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256MB就是很好的选择。
实际上月兔的工作效率相对而言并不高,在月面上即便是顺利的话每天行驶的距离也不过就是一百多米。
这也是因为过多的行动力会使用掉大量的设备电力从而导致科考仪器的电力短缺。
对于这种远距离人为几乎不可控的科学考察项目来说,设备的稳定性其实高于一切。
所以说,别看它是一个高科技的产物,但是真要和乌龟赛跑,谁输谁赢还说不好呢。
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月兔的技术也在迭代。
2019年的月兔二代很明显的就在性能和各方面的设计上超越了第一代。
现在它已经在月球背面工作,也为我们传回了很多神秘的月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