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苏州,一家新能源创业公司的融资现场——公司最长的桌子旁,坐着20多个给了TS后来参与尽调的投资人,与此同时还有10家投资机构线上参与,对面坐着该公司的创始人。
一轮流程下来,公司估值也随着投资机构出价而水涨船高,场面十分火爆。
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真实一幕。
“现在,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进军新能源,看消费的、看医疗的,什么人都涌进来投了。
”王岩,一位新能源赛道的资深投资人,在他的印象里,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投资就越来越热闹,“仿佛不投就掉队了,没安全感。
”眼下,新能源已然成为确定性最强的投资赛道。
即便是VC/PE集体放缓节奏的今年上半年,这片江湖依然十分活跃,VC/PE扎堆争抢新能源创业者的一幕幕犹在眼前。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就新诞生出了7家独角兽,其中3家背后浮现了IDG资本的身影。
“碳中和”浪潮呼啸而来,新能源的各条细分脉络从十余年前的无人问津到今天人头攒动。
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坚信,“未来20年是新能源巨大的渗透机会,市场化资金的机会在增加。
”中国新能源投资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新能源蛮荒年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间回到15年前,国内VC圈鲜少有人聊新能源,这里几乎还是一片荒漠。
“早期主流的美元基金都在投互联网,很少市场化机构会投新能源。
”王岩回忆,当时VC/PE大约分成两派——美元基金团队在扫货互联网项目,本土人民币基金则在抢比较成熟的Pre-IPO项目。
彼时早期补贴催长的新能源行业尚欠缺经济性,短期内难有爆发性增长,新能源项目,尤其在早期阶段的项目并不多见,这个赛道在VC/PE圈长期处在边缘地带。
直至2006年,当时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IDG资本团队开始盯上了可再生能源领域,并在第二年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投资团队,研究起了光伏、电池和电池材料等细分赛道。
如今回头看,IDG资本是国内第一家在新能源领域“吃螃蟹”的投资机构。
2010年,IDG资本出手投资了碳纳米管(CNT)企业天奈科技。
此后,天奈科技的各轮次融资,IDG资本均有参与,成为天奈科技股东中投资时间最早且陪伴时间最长的机构。
这是中国新能源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
天奈科技是国内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之一,所产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是锂电池的新型导电剂,2021年国内市占率已达到43.4%。
2019年,天奈科技成功登上科创板IPO敲钟舞台,最新市值近300亿元。
回想起这笔投资以及天奈科技所经历的无数艰辛,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依然十分感慨:“要知道,当时行业大环境对发展缓慢的这类企业持有谨慎态度,从银行贷款也颇为艰难,资金成为悬在企业头顶的一把利剑。
”当初天奈科技整体呈盈利状态时,给到供应商的货需要四十多天的周期才能拿到回款。
换言之,对方变相压了二百多天的成本。
当时,几乎人人都在投互联网,投新能源电池并不是一件“性感”的事。
“虽然我们知道市场应用一定会发展起来,但是起来之后规模到底会有多大,这一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也是机构需要承担的风险。
”牛奎光说。
如今十多年过去,伴随着新能源的极速发展,电池投资变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更是挤满了VC/PE机构。
普华永道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动力电池投融资活跃度持续增加,2021年交易金额同比增加近六成至798亿元。
IDG资本聚焦十余年电池领域,IDG资本合伙人曹霄辉透露,在动力电池这个高增长的赛道,IDG资本主要根据产品研发,综产业链管理,全球拓展和市场盈利等多个能力维度寻找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
例如投资欣旺达动力电池、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都验证了我们的判断。
在电池产品端之外,我们也加快布局在产业链中的下一代技术,通过生态体系中被投企业的相互赋能,助力其加速健康发展。
当然,电池只是中国新能源从冷清到爆发历程的一缕缩影。
14年前,他们就开始投光伏一如电池赛道早期的人迹罕至,投光伏的VC/PE也坐了多年的「冷板凳」。
回首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光伏行业在一波海外补贴的红利下,渐渐迎来了曙光,2003—2007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90%。
2008年,IDG资本新能源投资队伍将目光瞄向了中国光伏。
但2011年开始,这片崭新的产业因极度依赖海外市场和补贴而陷入欧美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危机。
中国光伏产品滞销海外,短时间又无法打开国内市场,产能过剩致整个行业步入谷底。
面对突入其来的行业震荡,当时零星的、也还年轻的VC/PE机构,转而回归抗周期性行业,光伏行业再被冷落多年。
死里逃生的企业不多,十余年时间里有600多家光伏企业倒下,连当时中国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都没能撑住。
后来国家紧急救市,开始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电价补贴,刺激国内市场的发展,行业自2014年才逐渐回暖。
波动之中,光伏热度骤降,同行们纷纷调头,但IDG资本依然停留在此。
2016年的一天,IDG资本一行人飞往位于广东佛山的爱旭股份工厂考察。
彼时,这家光伏新晋玩家正在研发新一代光伏PERC电池技术,在考察之后IDG资本即抛出了橄榄枝——在光伏领域融资最困难的2016年底,IDG资本向爱旭股份投资了9亿元。
这笔投资也刷新了光伏2012年“双反”以来新能源行业的总融资额。
“我们当时就判断,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趋势,电驱化是终端用能场景的必然趋势。
周期性波动也是这个行业的特点。
”俞信华回忆。
有此资金加持,爱旭股份突破PERC技术、实现量产,2021年的电池片出货量在全球排名第二。
此后,光伏行业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黑暗”。
2018年5月31日(下称“531”),光伏领域补贴突然大幅下调补贴金额、收缩补贴规模,引来行业剧震,估值骤降,行业步入第二轮周期的雪崩。
但俞信华并不悲观,“这次去补贴的时候,说明经济模型已经成立了。
”在他看来,能源转型的本质还是存量需求替代的过程,能否实现替代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当前成本下,经济模型能否成立,未来才可能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渗透。
“在行业发展的早期,政策补贴是在成本尚高时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实现更快技术降本,但实现经济性模型的建立,不能靠补贴,而是技术进步、规模制造等带来的成本真正降低。
这是我们看待这个行业的底层认知。
所以,我们反而认为‘531’之后一年,其实是投资新能源的好时机。
”也正是在这段VC/PE并不重视光伏产业链的时期,IDG资本毅然出手,与业内资深团队及珠海华发集团共同创立了光伏硅片独角兽——高景太阳能,以研发、投资大硅片核心技术。
俞信华解释,“531”之后,新能源消费端的需求从2019年开始快速上涨,但制造的产能释放存在滞后性,存在着填补市场缺口、培育独立供应企业的窗口期,也意味着市场快速增长的好机会。
2020年12月到2022年8月,高景太阳能融资三轮,总金额超过50亿,IDG资本参与了其中两轮,最近一轮融资估值到200亿。
到2022年一季度,高景硅片产量冲至行业第5名。
这些年,新能源人来人往在VC/PE边缘地带徘徊了十余年,新能源投资人来来往往。
2015年,依靠补贴、示范推广、出台总体规划与行业规范,新能源汽车迎来了行业第一次爆发,VC/PE开始集中抢滩新能源汽车。
这一年,IDG资本正式成立了汽车小组。
IDG资本合伙人过以宏回忆,为了透彻地研究行业,团队集中走访了三四十家生产新能源车的企业、访谈了二三百人,系统性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链做了深入梳理与研究,并于同年的5月就投资了小牛电动A轮。
“最早在产业初期,很少有人愿意投新能源,能真正看得懂行业的人也很少。
而我们的新能源投资团队里不乏工科PhD,有从技术侧来的、有从设备侧来的,形成了系统的内部能力和研究体系。
别人在通过知乎看技术的时候,我们团队就已经在去把名列前茅的团队核心人物的paper全拿来研读,跟踪研究全球最前沿的方向,判断未来往哪个方向走了。
” 过以宏说。
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正是在这段时间密集成立。
蔚来从2015年至2018年赴美上市,共融资五轮,吸引约30家头部机构投资,其中IDG资本就参与了两轮;在这段时间,小鹏共开展7轮早期融资,IDG资本也参与了两轮。
期间的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当年终端销量萎靡不振,动力电池产业链也跌至冰点,也让造车新势力在2019下半年陷入集体困境,市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本市场快速冷却。
经过深度复盘,IDG资本当时认为这是非趋势性的周期波动,于是在小鹏汽车最艰难的C轮融资时,不仅没有离场,反而成了何小鹏的联合领投方——以数亿元人民币加码领投了C轮融资,为小鹏汽车大量输血。
2020年,何小鹏曾在小鹏IPO时公开表示,“从行业的不明确期,到逐步崛起,IDG始终都对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看好,这也给我们更多信心。
”最终,时间证明了IDG资本的判断。
202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开启第二轮爆发,至2020年“造车新势力”扎堆上市,投资机构信心恢复,当年投资金额恢复至476亿元。
纵观新能源行业的各个细分赛道,周期性波动显而易见。
“所以我们常问新能源行业的企业家一个问题,就是你做的事不是线性增长的事,如果面临周期性波动,你怎么应对?”过以宏说。
新战场VC/PE抢储能、氢能进入2022年,新能源已经席卷VC/PE圈,但一些新难题萦绕在投资人心头。
“行业的新挑战,来自如何应对2030碳达峰之后的深度脱碳要求。
”IDG资本合伙人林栋梁认为,要做到碳中和,重点还是在去碳。
其中一个巨大挑战在于:新能源渗透比例逐步提高甚至成主导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