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资讯 » 风电百科 » 正文

2005年京哈线挖出百年蒸汽火车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风电设备   作者:风电叶片   浏览次数:104
核心提示:2005年3月,松花江冰面初见融化,大地万物复苏,由中铁九局对拉林河铁路桥进行大桥改造,3月1日在打1号桥桩时,工人们只打到5米多深,钻头打滑,钻机的钻头就钻不动了,而打桩机竟带出来了一些螺栓、螺帽和零碎的角钢,随后又挖出了汽笛和煤铲子等物,随着挖掘的深入和作业面的拓宽,又发现了锅炉、火车头顶部、水箱。 经过一周的挖掘,火车头前方的1.5米长踏板和4个轮队(组)的主动轮也已露了出来。在拉林河铁路新桥的1号桥墩位置,火车头一侧车轮露出水面,历经数十年河水的冲刷,还和锅炉紧紧相连,崭新如初,它由4个轮子和一个

   

2005年3月,松花江冰面初见融化,大地万物复苏,由中铁九局对拉林河铁路桥进行大桥改造,3月1日在打1号桥桩时,工人们只打到5米多深,钻头打滑,钻机的钻头就钻不动了,而打桩机竟带出来了一些螺栓、螺帽和零碎的角钢,随后又挖出了汽笛和煤铲子等物,随着挖掘的深入和作业面的拓宽,又发现了锅炉、火车头顶部、水箱。
 经过一周的挖掘,火车头前方的1.5米长踏板和4个轮队(组)的主动轮也已露了出来。
在拉林河铁路新桥的1号桥墩位置,火车头一侧车轮露出水面,历经数十年河水的冲刷,还和锅炉紧紧相连,崭新如初,它由4个轮子和一个轴承组成,单轮直径为1.2米,厚度为0.16米。
同时,给蒸汽机车和车轮轴承加润滑油的车上的紫铜制机油壶也被发现,驾驶室已经被挤扁,里面被淤泥覆盖。
火车头后面的两节车厢已经非常破碎。
锅炉车轮连接的气阀,它有1.2米长,直径为0.8米,据说作用是排除多余的蒸汽。
气阀上面有一个圆形的铜制铭牌,和锅炉顶端的几乎一样,但上面的文字不同,刻着3个日期和一些英文文字。
还在淤泥里挖出了6个大小不等的铁扳手,它们是维修火车和更换车轮使用的工具。
煤水车的出土,将原本以为装的是煤块划上问号,其实装的都是原木,大约有上百根,每根都是一段树干,长约1米,直径在10厘米至20厘米之间,燃料储藏间的容积为4.23立方米,估计车里剩余的木料有3立方米。
施工队在火车头驾驶室位置挖出几块干瘪的动物皮子,从质地判断,应是皮衣上的皮子。
这说明火车坠毁时上面很可能有人,而且气温较低。
据估计,很可能是火车坠毁时,人被河水冲走,皮衣刮在了车门上,留下这么几块。
因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物品。
此外,还挖出一个黄铜制的控制器(司机靠它来控制火车的方向和速度)、一根道钉(长12厘米,比现在的道钉短4厘米)。
另外,随着挖掘的深入,锅炉前露出一块踏板,长1.5米,宽3米,可以站人。
 机车的文字得知,这台美国费城产的蒸汽机车,造型设计非常艺术,非常美观,机车上的标牌和一些部件全部是铜质的,由于年代久远显得十分的珍贵。
这台机车燃烧方式非常独特,烧的是木材。
而且机车轨距是1524毫米,是按照俄国铁路设计的。
这台机车比较完整,可以看出该火车头在当时非常先进,专家推测,能拉10-15节的车厢,最高时速有可能达到50公里。
这台老式蒸汽机车自重达70多吨。
当老火车头已被挖出了一大半,火车头的锅炉和煤水车大半露出水面后,锅炉约6米长,前端有个铭牌,上面全是英文标识,从标识上我们可以知道,它的“生日”是1898年8月,现在有107岁了,它是美国鲍尔温机车厂制造的,曾远渡重洋。
锅炉上的烟囱、气阀、汽笛等部件也保留完整。
从已经露在外的火车头右侧圆形标牌显示,这列火车应该是美国的一家机车厂于1898年生产的,标牌上面还有“16117”的序列号。
按这台机车生产年限计算,比沈阳铁路机车博物馆现存的机车出厂日期还早10年。
在现场挖掘出了60根长约1.2米的钢轨,有的钢轨内侧刻有一些俄文单词和“1904”的字样。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是FN型机车,复涨式4汽缸机车,动轮直径1022毫米,车轴排列为0-3-1,轨距1524毫米。
同时,还挖出了60余根钢轨。
每根钢轨长12米,侧面刻有俄文,还有数字1904。
对已发掘出来的部分火车头进行分析,这可能是列货车,而由于发掘出来的钢轨较新,加上数量比较大,工人们分析,这些钢轨很可能是这列火车所运载的。
据查,,这段铁路是沙俄和清朝政府共同建造的,中俄贸易因之而兴,对扶余县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这台机车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其深埋地下的原因也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
一种说法是:火车头是日伪时期的。
在上世纪40年代早期,日本人当时占有京哈铁路,东北抗日联军为破坏敌人的铁路,炸掉了原来的木桥,这个火车头也被炸进了拉林河里。
另一种说法是:火车头是在苏俄时期落水的,因为河道改了,河水将桥基冲垮,火车头和木桥一起掉进了河里,但这些说法都缺乏一定的依据。
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公社要捞起它炼钢,那时还动用了潜水员,但因为实在太难挖,只挖出来几根钢筋,后来就再没人打捞过它了。
 据当地老人回忆,他小的时候,曾经听外祖父说过火车头的事:在1903年沙俄修建铁路时,在现在的扶余县蔡家沟镇附近的拉林河上建铁路桥。
1904年通车后,这个火车头成了俄国在东北的第一列火车。
在老人的外祖父50岁左右时(大约在1929年到1931年之间),木桥被上涨的河水冲垮,这列火车葬身河底。
  关于拉林河铁路桥还有一段历史。
   第一座:木桥,沙俄制造。
根据扶余县地方志的描述,拉林河铁路桥始建于1903年,于1904年通车。
根据其他资料和当地居民的说法,它当时是座木桥,桥墩和桥身完全木制,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毁坏,毁坏原因和时间不详。
   第二座:钢桥,日伪制造。
根据铁路部门的说法,在木桥毁坏后,大约在1937年,日伪统治时期,建造了一座钢桥,使用至今。
钢桥为10孔9墩,350米长。
  第三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中国制造。
由于钢桥年久失修,强度不够,而且承担的是我国铁路主干道京哈线的运营,需要重建。
    这个沉睡百年的蒸汽机车的出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沈阳铁路局对火车头的归属也是高度的重视,有关领导到现场进行勘察,制定了挖掘、运输方案。
决定将这个有百年历史的火车头收藏到沈阳铁路蒸汽机车博物馆。
伪满皇宫博物院也想收藏拉林河火车头,他见证了吉林铁路的历史和沙俄对东北的侵略历史,而且它通行的这条铁路线当年就是溥仪的专用铁路线。
蒸汽机车见证了世界铁路的发展史和工业革命的文明。
沈阳铁路蒸汽机车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大蒸汽机车博物馆,馆内收藏有美国、德国、日本、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中国和前苏联等八个国家的机车产品。
其中1907年美国生产德DB1型和PL型机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蒸汽机车之一;我馆收藏的SL7型机车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1934年生产制造的,设计时速为130公里/小时,该车是全部12台中仅存的一台;我国于1957年生产的JS型机车和1960年生产的GJ型号机车是建国后自行设计的,它们为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几经搬迁,展品已经在15台蒸汽机车的基础上增加到800余件。
除了15台"元老"级展品外,还增加了13台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等共28台,其中最古老的是1907年的颇勒1型蒸汽机车,最现代的是牵引总重10000吨的和谐3型内燃机车。
陈列货车12辆,最早的于1911年制造。
陈列客车12辆,最早的于1933年制造,最现代的是2009年和谐号动车组。
此外,还展出了电务装备分信号机、铁路道岔、钢轨、桥梁、闭塞设备以及车载设备等。
展品中,年龄最小的是刚刚"一岁"的和谐号动车组,年龄最大的是107岁的电气路牌机。
据了解,展馆中还为更新型的机车预留了"位置",随时迎接安家。
在陈列馆内,排在第一位的老机车是1907年美国生产的,当时的车速只有每小时55公里,使用77年之后,1984年退役。
在老机车陈列区域,还出现了全国英雄列车--沈阳至北京的12次特快,1959年一场大洪水中,该车乘务员与大水搏斗3天3夜,保证了600多名乘客的安全。
在机车展示区的东侧,一排排粗壮的钢轨引人注意,因为高科技的运用,不仅实现了无缝链接,火车运行在上面时速可高达380公里,而且终身无需维修。
这台百岁的蒸汽机车是铁路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从历史价值、政治意义、还是现实需要。
同时,蒸汽机车也见证了世界铁路的发展史和工业革命的文明,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人民那段不堪回首的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关键词: 风电叶片 风电塔筒
 
[ 风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风电之家",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