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跃 对核能行业来说,打造“科普之翼”更是助力核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随着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文创产品因其本身的创意性、文化性而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也在悄然兴起,这些产品注入了科普元素,既能够丰富文创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助于拓展科普宣传的渠道,增强科普宣传的效果。
核能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能源选择,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升级转型和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的带动作用。
但由于核的放射性特点,加之公众对影响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逐步加强,民意越来越成为核能项目的决策影响力量,核能项目公众沟通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
对核能行业来说,打造“科普之翼”更是助力核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随着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文创产品因其本身的创意性、文化性而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也在悄然兴起,这些产品注入了科普元素,既能够丰富文创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助于拓展科普宣传的渠道,增强科普宣传的效果。
核能科普文创产品形式丰富多样 当前核能科普文创产品的主要开发主体为政府机关、协会等行业组织、涉核企业和科研院所,产品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公众接触较多的一是公开出版的科普书籍,如原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出版的《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中国核学会出版的核科普系列丛书《核能科普ABC》,中国核电参与出版的《为什么要发展核电》、《中国核电科普手册》,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出版的《核电知识科普读物》等。
还有一些专业的科普丛书,例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出版的《国防科技知识普及丛书之核能》、《话说新能源丛书之走进核能》等。
二是用于科普宣传活动的科普视频、宣传手册、宣传材料、科普纪念品等,主要由涉核企业自主制作和使用,多用于点对点的科普宣传,这类产品丰富多彩,但质量参差不齐。
三是科技馆、展览会、公众展厅等展馆和展品,例如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核电科技馆、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核电科技馆,许多涉核企业也建设有内部的公众展厅,用于接待科普活动。
吸引力不够 随着政府机关和涉核企业对核能公众沟通工作越来越重视,核能科普文创产品百花齐放,涌现出很多公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用品,但整体依然存在吸引力不够、适用性不强、传播度不广的问题。
第一,产品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当前的核能科普文创产品种类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主要由核能企业根据现实需要分散式、临时性制作,缺乏从整体层面进行策划、设计和推动,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产品体系、标准化的产品模式,且大部分产品没有充分体现文化引领的优势,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第二,产品内容缺乏可读性。
许多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严肃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核科学高深的专业知识让普通公众与“核”之间立起厚厚的高墙。
一些科普读物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原文照搬技术原理,将公众的探索欲拒之门外;一些音视频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激发公众学习兴趣,导致产品传播度不广,让科普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产品形式缺乏创新性。
互联网时代的文创产业以“创意”为王,核能科普文创产品只有“打开脑洞”,跟上信息时代的节奏,才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和喜爱。
但当前核能科普文创产品的创作思维还停留在“平面、直线”时代,产品形式以传统的科普书籍、宣传折页、解说视频等为主,对时下潮流的敏感性不足、跟进还不够。
第四,产品导向缺乏正向引领。
有一些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为了吸引眼球,过于突出核的负面特性,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漫画书《核灾危机求生记》、金盾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科学系列丛书《可怕的核能、核电和核爆炸》等,这些产品虽然也客观呈现了科学知识,但容易让读者形成负面印象反而造成反效果。
需要巧妙借助网络平台 提及核能科普文创产品开发,第一,坚持创新的开发理念。
坚持科学严谨与活泼有趣并存。
由于核技术专业性强,涉及众多边缘学科,技术尖端而复杂,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对其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对科普内容进行语言上的转换,多用比喻句、举例法、数据支撑等,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进行“微笑科普”。
比如,有的科普材料将核电厂与原子弹比作啤酒和白酒,可以让公众很快明白二者核燃料浓度的千差万别。
另外,许多公众对核有很强的“心理障碍”,在制作科普文创产品时,要坚持以正向宣传为主,客观介绍原子弹、核事故的影响,有针对性地破解流传广泛的谣言,不否认风险的存在,但要引导公众正确地看待风险。
坚持科普宣传与文化引领并重。
现有的核能科普文创产品普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播,文化情怀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核能科普要破解一味枯燥的说教,文化输出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坚持公众互动与技术引领齐驱。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传播生态下,公众对科普传播方式也提出了便利化、体验化的新需求,人们更倾向于具有较强参与感、体验感、身临其境的互动式科普方式,比如动画视频、互动游戏设备、VR参观等。
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也需要巧妙借助网络平台,打造多元化、艺术化、互动化、娱乐化的产品,广泛借鉴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新创意,主动敞开大门,积极融入互联网,深度挖掘和二度创造科普文创产品的内涵及附加值,坚持核能科普创新思维和亲民意识,让科普文创产品走在公众需求之前,充分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态度和好奇心,形成深刻共鸣。
其次,科普文创产品应更加注重与公众的双向互动,积极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升级已有的科普文创产品。
坚持打造有竞争力的核能IP。
以故宫为首的文创IP兴起,使文创IP为产品赋能成为新的趋势。
对核能科普文创产品来说,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格化IP、不断丰富IP的内容化特征、使IP具备故事性和传承性,在此基础上开发IP衍生产品可以让科普工作事半功倍。
比如,中国核电推出的“核电宝宝”IP,将原本“神秘冰冷”的核电站形象转换成“活泼可爱”的“核电宝宝”,暗喻着能源领域未来的希望,既体现出现代工业与文创产业的“反差萌”,又很好地消除了公众对核电站的畏惧感和距离感。
以“核电宝宝”IP为基础,中国核电制作了一系列衍生产品,比如“核电宝宝”公仔,用温暖的色彩和柔软的材质打破核电站原有的神秘感,还结合核电站工装配套设计公仔服装,开发“变装秀”游戏,增强与科普对象的互动性。
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
核能科普文创产品种类丰富、使用广泛,制作主体也各不相同,在制作时应注意做好顶层设计,形成覆盖全面、形式多样、内容有针对性的产品体系,尤其是同一核能集团,应做好统筹管理,制作标准化科普文创产品,避免不同制作主体间制作同质化产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确保不同的产品之间内容和风格上的自洽性和一致性,形成有竞争力的核能科普文创品牌。
第二,锁定不同的目标受众。
核能科普的范围十分广泛,不同人群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其对核能的关注程度和影响也不尽相同。
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范围内,要结合科普宣传目标,对受众进行细分,针对性制作不同的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以提升核能科普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打造多元的产品方向。
以知识性为导向的大众传播产品。
一是科普书籍。
二是科普手册。
三是科普视频。
四是大众媒体宣传报道。
五是科普宣讲材料,主要是服务于科普宣讲的讲解词、PPT等。
在制作以知识性为导向的大众传播产品时,要特别关注科普宣传内容应契合当地公众关切问题。
不同区域公众对核能项目建设可能产生影响的关切点有很大区别,比如,当地以养殖业为主的公众普遍担心核能项目建设运行后周边海水会升温,影响海水养殖发展,有的甚至担心海水有辐射,海产品安全受到影响;以旅游为主的地区则担心核能项目建成后会破坏生态,影响旅游业发展;核能项目附近的公众普遍担心万一核能项目发生事故会影响公众安全;核能项目厂址下游的公众普遍担心水质可能受辐射,影响公众健康;有些还担心上游的核能项目万一受地震、洪水冲击将发生严重事故,影响下游的安全。
凡此种种,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及时掌握公众关切点,在科普产品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消除公众的安全疑虑。
以互动性为导向的科普基地和展馆。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许多公众来说,实地参观和面对面互动交流是强化认知、改变态度的最直接渠道。
当前许多涉核企业也加大投入,在科普场馆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比如,中国核电在浙江海盐建设了国内最大的核电科技馆,通过核电安全环保专业场景再现等多种体验,方便公众了解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光辉成就和核能科学知识,该科技馆在试运行首日开通新媒体直播渠道,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0万,全年接待公众参观460多批4.4万多人次;许多核电厂在厂区内建设了公众展厅,一些互动展项如虚拟漫游核电站、核电站换料操作模拟机、操纵员模拟互动等深受公众喜爱,同时企业可以借助科普基地和科普展厅资源,开发工业旅游、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扩大科普工作范围和影响力。
以实用性为导向的学习办公生活用品。
在开展公众沟通活动中,分发一些实用性强的科普文创产品可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公众对涉核企业的好感度,通过这些实用的学习办公生活用品拉近核能与公众的距离。
以创新性为导向的互联网虚拟产品。
产品要吸引人,离不开“有用”和“有趣”这两个因素,新时代的科普文创产品必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才能扩宽接触面、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可。
核能科普文创产品想要获得更大的传播度,要将“有趣”作为重要的设计目标,将“创新”作为最大的卖点,从而吸引用户,更好地达到科普目的。
核能发展离不开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核科普是核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普文创产品则是核科普最有效的抓手和载体。
随着信息传播进入融媒体时代,核能科普文创产品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凸显,相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科普文创产品必将成为核科普领域的一道别样风景线。
作者简介 左跃,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核能开发事业部副主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