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开市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全球最大碳市场的首笔交易意味着中国的3060双碳目标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正日渐深入,众多企业从此将会进入一个新的碳经营时代。
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方式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大宗协议交易和单向竞价3种交易方式。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八个高耗能行业将逐步被纳入。
电力行业将被纳入第一批交易主体,后面则会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来纳入其他行业。
在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经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公司将强化碳排放管理,实现管理减排。
特别是加强碳资产和碳交易管理,积极参加全国碳市场,有序开发CCER项目、碳金融产品,统筹碳配额和CCER交易。
—— 国电电力”“我司自2006年欧盟碳市场启动后便一直参与国际和国内碳市场交易,也配有专人进行碳资产管理。
我司将根据全国碳市场推进的节奏,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
——三峡能源”“我公司控股的7家发电企业已全部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根据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总体安排开展碳交易相关业务,按时完成碳配额的履约清缴。
—— 皖能电力”全国碳市场的正式运行表明这些企业对参与碳交易已经有了充分准备,从开始碳交易到年底的半年时间里,这些企业要完成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交易、履约清缴等全流程。
预期大部分企业通过旗下的碳资产管理机构来参与全国碳市场,经营本企业的碳排放权。
碳资产管理机构还可以为企业引入低碳零碳技术或减排项目,并逐步向行业内部或其他有需求的企业拓展市场,是做好碳资产经营的重要举措。
全国碳市场开市之际,相关企业也是动作不断,近期中国华电、中国大唐和豫能控股等纷纷宣布组建相应的碳资产管理机构。
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同时,重点控排企业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碳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
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这些企业的共同选择,能源格局的重构在将来必然是大势所趋。
重点企业减排时间表 助推碳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全国碳市场可谓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推手。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将形成激励减碳行为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不是仅仅作用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行业,而是作用于整个经济体系。
比如,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对某些产能过剩的重点控排企业来说可谓是吹响了艰难转型的号角,而对新能源运营(风电、光伏、垃圾发电等)企业则是大大的利好,新能源运营企业可通过出售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而在原有的运营收益基础之上获得额外的收益。
现有企业的经营形态将发生重大改变,必须将碳资产经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全国碳市场的开启也带动了碳服务市场的发展。
所谓碳服务就是指围绕碳交易所有第三方服务,包括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包括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绿色认证、碳金融、平台或软件建设等相关服务。
举例来说,重点控排企业在参与全国碳市场以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碳资产现状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也就是要有碳评估及碳监测的能力,这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关的配套系统如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和碳资产管理系统,关注该领域的IT服务商就可大有作为。
瑞友科技于近期发布的企业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就很好地帮助控排企业解决了编制计划、监测排放、报送核查、交易对接等在进入碳交易市场前后所需要面对的系列问题(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
依托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控排企业能够明了自身碳资产现状,建立个性化的碳经营机制,积极参与碳市场。
瑞友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示意图前景可期全国碳市场也吸引了资金面的关注,在正式开市以前,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就纷纷布局碳中和领域,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等碳中和金融产品接连落地。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深交所和上交所累计发行的碳中和债券达到89只,发行规模合计达1046.4亿元。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开通,已有的地方试点碳市场也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的碳交易市场将建成。
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从国外发展趋势看,未来逐步由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过渡,碳期货市场规模在600-4000亿/年。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碳资产交易市场空间将达万亿规模。
而对国家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持续稳定运行的碳市场将形成长期减碳受益预期,这有利于各类减碳技术的涌现,推动中国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