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盘大棋!》中提到过,各地方政府在能耗双控的压力下,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高耗能限电限产,另一条是用绿电来抵消超出规定标准的能耗。
考虑到信誉问题,企业的订单不能随意更改,这就意味这企业不能真的停工,如果直接限电,许多企业会选择租发电机继续生产,这无疑违背了双控政策的初衷,因此,采用更多“绿电”才是最优解决路径。
而绿电在能耗双控的优惠政策上,去年9月份更新的版本是,在达到激励值的前提下,把不计入能耗总量考核的新能源消纳比例,由“激励值以上的部分”增加至“及格线以上的部分”;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新要求变更为,所有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均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
也就是说,以前仍有部分绿电算入能耗份额,而现在凡是可再生能源都不计入能耗指标,并且,上周五刚发布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了绿电在能耗双控中的豁免权,这无疑是鼓励各地政府加大对绿电产业的投入力度!那么,在主流的新能源发电方式中,哪一种是各地政府的最优选择呢?就环保性而言,水电对周边的土壤、气候以及水中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核电伴随核泄漏和废料污染等问题,而风光更为环保。
就发电时长而言,核电不受天气影响,年发电小时数最高;而风光水均具有季节性,水电的发电力度随汛期和旱季而波动,光伏发电量在夏季达到峰值,风电发电量则在春冬达到峰值,虽然都不稳定,不过风光可以互补。
就资源分布而言,四种发电方式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核电的建设选址尤为严格,水电站需要集中在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基本分布在偏远的三北地区,不过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可以匹配用电需求大的东部地区。
就建设周期而言,水电站的建设周期通常在5-10年左右,核电更长,投产前需要花费10-15年进行建设和调试;而风光建设周期较短,光伏建设周期多在一年以内,20MW的地面电站一般为3-4个月,更大一点的50MW的地面电站一般为6-9个月,陆上风电比光伏稍长,建设期一般在12-18个月左右。
就国产化程度而言,光伏和水电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风电除轴承外基本实现国产化,核电的设备国产化率已超85%。
就度电成本而言,水电最低,度电成本为0.1-0.3元每度;海上风电最高,度电成本为0.3-0.55元每度;核电次高,为0.25-0.35元每度;光伏和陆上风电适中,略高于水电,均为0.15-0.3元每度。
不难看出,各地要想少限产多用电,必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而四种发电方式中,光伏和风电最环保,度电成本较低且建设周期最短,发电时长也可以互补,何况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还能建设在电力负荷较高的东部地区,节约输电成本。
因此,绿电中,风电和光伏是各地政府中短期的最佳选择。
经过年初这波调整,两者估值均有所回落,光伏设备当前的市盈率为51.57倍,而风电设备的市盈率为25.6倍,虽然20多倍不算很低,但是对于成长板块来说,已经具备一定安全边际。
与光伏设备估值相比,目前风电设备的估值提升空间更大。
从最新公布的基金四季报来看,基金经理对于风光的观点也较为分化,广发新星郑澄然看好光伏中游制造,而2020年业绩冠军赵诣则看空光伏,顶流老将冯明远和黑马基金经理施成更看好风电。
总结来说,“能耗双控”新规下,各地政府将加大对绿电的投资,而绿电中,风光是中短期的最佳选择。
估值水平上,目前风电的估值在成长股中较为合理,而光伏的估值仍然较高,叠加产业链各环节仍在博弈当中,性价比小于风电。
不过,在2021年年报尚未披露前,还是要降低短期预期,把眼光放长远…行业动态:1. 近期召开的各地两会热词,梳理发现,浙江、河南、四川等地都将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储能产业链成为诸多省市2022年重头戏。
(储能)2.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
(新能源)3. 国内应用商店在线App数量与2020年相比减少21.4%,在线教育行业双减、游戏版号新规等政策出台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游戏总分发量突破3000亿次,优质的游戏依旧受玩家青睐。
(互联网)声明:以上投资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