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四大分支的王位竞争颇具看点文 | 江帆 徐沛宇 尹路 刘丁编辑|刘建中2021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沉重。
很多行业营收、盈利显著收缩。
愁云惨淡之下,新能源相关行业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行业需求旺盛,厂商赚的盆满钵满。
按照wind数据的概念分类,2021年A股新能源板块的加权平均涨幅为57.3%。
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4.8%,深证成指涨幅为2.3%,创业板指数涨幅为11.6%。
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行业的四大分支。
2022年,四大分支,谁将继续王座,谁将挑战王座?光伏行业2021年,光伏行业的王者依然是隆基股份(601012.SH,下称隆基)。
它是全球最赚钱且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
隆基成立于2000年,2012年登陆上交所。
十年光景,隆基市值翻了60余倍。
2021年底,隆基总市值为4663亿元,是A股光伏市值第二阳光电源(6300274.SZ)的2.4倍。
2021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营业收入约560亿元,营业利润约90亿元。
2022年,隆基即将面对一场来势汹汹的挑战,光伏各个制造环节的行业“老二”们要大显身手了。
这些压力的聚合会给隆基带来不小的挑战。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制造环节。
隆基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硅片、组件制造商。
隆基以硅片起家,但“老二”中环股份(002129.SZ)近年来咬合很紧,即将在体量上追平隆基。
自2016年开始,单晶硅逐步取代多晶硅,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的超额利润,作为单晶老大的隆基自然获利最大。
它与中环股份通过重磅扩产迅速形成双寡头格局,但隆基始终在规模上保持绝对领先。
图1: 隆基、中环硅片产能对比隆基过去一直很激进的扩张步伐正在放缓,而紧随其后的中环则在加快脚步。
隆基曾在2021年半年报中曾表示,受制于原材料短缺和下游需求观望,将“适当调整产能释放和扩产节奏”。
图1显示,2020-2021年,隆基与中环的硅片差距逐步缩小。
鉴于中环在宁夏50GW的在建项目,其产能在2022年底预计达122GW,届时很可能追平隆基甚至超越。
隆基在硅片和组件端建立起的绝对优势,使得其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硅片外售比例,抵御市场风险,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但隆基进军组件与客户直接竞争,破坏了自身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客户压力。
相比之下,中环的客户基础更为扎实,粘性更强。
2022年的硅片端或为竞争最激烈的环节,利润和产业集中度均将下降,隆基、中环两大头部间的厮杀不可避免。
除了产能上的追赶,中环在技术路线上也步步紧逼。
一直以来,隆基、中环分别为182mm、210mm尺寸阵营的主要代表,泾渭分明。
但中环近期首次推出218.2mm尺寸产品,这被外界解读为中环抢夺隆基182mm市场蛋糕的重要信号,中环的“越界”行为直接向隆基宣战。
再看组件环节,随着老牌组件厂商逐步回归A股,隆基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2014年开始,为了开拓单晶硅片的下游市场,隆基将业务延伸至组件端,并加码电池片业务。
凭借着不可逆的单晶技术大潮,隆基的组件业务也迅速做强。
除此之外,这也和老牌组件商彼时被困美股有关。
2015年,国内加大了对光伏行业的扶持力度,而美股的光伏中概股却面临估值低及退市风险。
因此,一股回归A股潮由此发迹。
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分别于2019年、2020年、2022年回归A股。
老牌组件商们忙着回A上市,这为隆基提供了“真空”的竞争环境。
早在国内上市的隆基具备优厚的融资条件,逐步壮大。
隆基在2017年空降全球组件第七,并于2020年登顶光伏组件制造。
然而,好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
除了刚登陆科创板的晶科,晶澳与天合均在过去几年中埋头苦扩,业绩上涨。
据咨询机构PV Infolink统计,2021年隆基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天合、晶澳并列第二;2016-2019年连续四年冠军的晶科退居第四。
其中,从第四跃至第二的天合将成为隆基在组件端的强劲对手。
截至2021年底,天合的电池、组件产能为35GW、50GW;隆基的电池、组件产能为38GW、65GW。
这个差距并不大。
长期看来,以中环、天合为代表的210mm阵营气候渐成,未来给隆基带来的压力值得关注。
2021年原材料涨价贯穿全年,天合光能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2亿元-20.5亿元,同比增加40%-67%。
业绩逆势增长主要由于其 210mm 电池、组件技术和产品上的优势。
除了制造端的压力,2022年隆基也需做好将“最赚钱光伏企业”让位于通威的准备。
2021年,得益于硅料的高价,通威迅速拉近与隆基的净利润差距。
2022年硅料价格预计仍将维持高位,通威作为硅料龙头获利最大。
而隆基的硅片利润进一步收缩,通威有可能超越隆基,成为最赚钱的光伏公司。
目前隆基在硅片、组件两端登顶,通威则在电池和硅料两端登顶。
在体量和行业地位上,通威已与隆基相当。
市场对通威这位“后起之秀”寄予厚望。
业内有观点认为,隆基市值虽处于高位,但硅片已经没有绝对优势,保持和突破的压力加大。
通威的硅料优势还可以保持,且在上升通道。
风电行业在风电行业从快速发展期过渡到成熟稳定期之际,风电整机商的王者之位出现了争夺。
过去十余年里,金风科技(002202.SZ)一直稳坐风电整机商的头把交椅。
远景能源集团2016年成为了中国风电行业市场份额第二的整机商。
此后,远景能源一直居于金风科技之下。
2021年,史无前例的抢装潮和价格战席卷风电行业。
第二梯队的风电整机商借机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行业老二远景能源对老大金风科技构成了极具威胁的挑战,其市场份额有望逼近或超越金风科技。
图2:2021年1-9月风电项目中标统计情况图2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远景能源的订单量为6208.7MW,大幅领先于金风科技的5057.7MW。
另据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统计,12家央企2021年全年采购的风机里,远景能源拔得头筹,累计中标6794MW,而金风科技累计中标5866MW,排名第二。
这12家央企2021年的风电招标量约占全国新增风电装机的四分之三。
业内人士认为,远景能源和金风科技的差距逐渐缩小,在某些领域,远景的实力已超过金风。
在风电行业的成熟发展期里,风电整机商的能力必须更加多元化。
智能化、储能技术等等都是必备能力。
金风和远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远景能源能对风电王者金风科技发起有力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远景能源是风电巨头里,储能业务发展和数字化智能技术最好的企业。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扩大,储能调峰和数字化运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新的风电项目开发时,已更多地要求配备储能设施。
同时,在风电去补贴后的平价时代,智能风机可更好地降本增效。
第二,远景能源的海上风电实力略胜于金风科技。
2021年是海上风电享受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全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是此前累计建成总规模的1.8倍。
趁着这一波海上风电的抢装热潮,远景能源收获颇丰。
第三,面对价格战,远景能源表现更好。
由于风电装机增长较快,金风科技受到供应链限制,订单增长相对放缓。
而远景能源虽然也面临价格战和供应链的挑战,但更好地经受住了考验。
对于金风科技来说,继续保住王者之位仍然是有机会的。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风电装机规模仍然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蛋糕足够大,金风科技的品牌优势可以支撑其继续获得更多订单。
另一方面,金风科技在中国风电企业海外订单普遍不多的情况下,其海外市场增长出现新动能。
近三年该司海外订单年均增速达到24.6%,是中国风电整机商里海外成绩最亮眼的企业。
不过,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共同面临着第二梯队风电整机商的冲击。
拥有较全产业链的中车集团和三一重能,增长势头非常迅猛。
未来,海上风电还需大幅度降低成本,第二梯队的风机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动作更快。
谁能更多地抢占海上风电的蛋糕,谁就离王者更近。
有趣的是,能不能成为风电整机商里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对远景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未来,远景能源的志向不在风电单一行业,而在于整个能源和工业的零碳科技领域。
2021年,远景首次推出了零碳产业园,开始尝试将其智能风机、智慧储能、换电重卡、绿电制氢、绿氢化工、碳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产品与服务打包推广和落地。
远景能源的母公司远景科技集团提出了零碳世界的愿景:让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
远景的野心不在于挑战风电王者,而在于成为零碳科技这个新赛道的王者。
不过,开启新赛道的成功之路,还需要风机赚钱铺路。
远景能源和远景科技均非上市公司,其财务数据不详。
从相关信息来看,风机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